沈卫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小议

沈卫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小议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把握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二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换言之可表述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是什么?其四方面内容如何为这个目的服务?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目的的分析

目的何以成为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问题?这是由目的自身的重要性所决定的,马克思对目的说过这样的话:“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1]P202可见,目的是一切问题的母问题。抓住了目的,就等于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所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分析其“提出目的何在”这样一个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目的,目前学界主要存在八大目的说:实践需要说、挑战应对说、旗帜说、党建说、和谐说、规律说、引领说、软实力说。这些说法各成其理,拓宽了研究视野。在这些说法基础上,本文认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对此观点,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一)目的是由什么决定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提法,在我党意识形态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乃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而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的提出必定是为了实现重大的时代使命。那么,我们的时代使命是什么?这个时代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此,江泽民在建党八十周年讲话上有着精当的概括:“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中叶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2]P298-299

这样的时代使命决定了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按照上述马克思的说法,这个目的作为规律决定着中华民族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整个民族的意志都服从于这个目的。

不过,从时代使命这一经验维度分析提出目的,或许会出现差强人意的感觉,关键要从理论上加以阐明。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说法而规定下来的,那么,就从意识形态这一理论视角分析其提出目的是恰当的。

(二)从意识形态实质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目的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是如何看待的?马克思并没有给意识形态直接下过定义,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段话给我们提供了理解钥匙:“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资料生产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3\]P98这段话主要有这样三层意思:第一,“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指主流意识形态,就是指统治阶级的思想。第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这就是说,意识形态实质上是反映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第三,“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指一整套系统的认知体系,核心是价值观。

把这三层意思概括起来就是,意识形态实质上就是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并用一套理论体系表达出来。那就提出了疑问:第一,社会主义中国谁是统治阶级?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二,当下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什么?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这套理论体系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合之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质上就是要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也就是实现民族复兴。或者说,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以上我们从两个角度,一是时代使命,二是意识形态实质,分析了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那么,四方面内容是如何为这个目的服务的?

二、对四方面内容如何为目的服务的分析

要分析四方面内容如何为目的服务,就要分析两个问题: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每一方面内容如何为民族复兴这个目的服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容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什么呢?这就要分析民族复兴主旨与共同理想主旨之间的关系。

先看民族复兴的主旨,在两百年的时间段(1840-2050)里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步实现民族独立,第二步实现民族富强,最终实现现代化,实质上它要回答的是“中国往何处去”这个老问题。再看共同理想的主旨,它所要回答的是“往哪里走、怎么走”这些问题,“往哪里走”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走”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两者其实要回答的也是“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可见民族复兴与共同理想其实是同一回事。这样的耦合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处于核心地位。现在要问,为了实现共同理想(民族复兴)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亦即,实现共同理想需要什么样的思想作指导?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动力去建设?需要实践主体具有什么样的人格?显然其他三方面内容正是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共同理想需要一定思想体系为指导才能得以确立。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实质上是关于价值主体的利益主张,那么共同理想就要回答,社会发展为了谁?这就滋生出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总体看法和根本主张,这些问题称之为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说,指导思想是一个关于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主张,其中立场是关键,直接决定观点和方法。这就要求指导思想具有价值和科学性。

共同理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确立的。从价值性看,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性立场,因此坚持民主观点,让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共同富裕观点,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富强;坚持文明观点,两手都要抓,创造出大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和谐观点,走科学发展道路。从科学性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被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真理性学说,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才能全面认识社会思想意识状况和把握其主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时代的本质和明确发展的方向。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才能保证中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愿望。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