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理想目标确定后,就需要一种精神力量鼓舞斗志去实现这个目标。这种精神动力的核心就是爱国,有学者指出,“当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里流淌着‘家国一体’的美好情感时,对自己的祖国爱得真切,爱得热烈,爱得无怨无悔时,就不但从内心里真心认可接受共同理想,还会为了这个理想付出鲜血和生命,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而竭力创新,这种精神就升华为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4]P260-261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提出,就是要为共同理想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中,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可以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社会凝聚力。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等时代精神,才能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最后,共同理想要落实到实践中去,那么作为实践主体应具有什么样人格?这种人格应该成为人人可遵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对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也就是为“是非荣辱”确立基本价值标准。尤其是,中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之中,而身处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如果没有经历人格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即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可悲下场就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人格呢?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就是对需要什么样的现代人格这个问题的一次回应。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成“八荣八耻”: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服务,对科学的崇尚,对劳动的尊重,对团结的褒扬,对诚信的恪守,对法纪的遵守,对勤俭的坚持,这为现实生活判断“是非荣辱”确立基本价值标准。一个人,具有了这样的荣辱观,就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可见,上述四方面,以共同理想为核心,指导思想、精神动力和实践人格有如鼎之三足,共同拱起共同理想这个大鼎,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内容是如何为民族复兴这个目的服务
1.四方面内容与民族复兴关系之纲要
要分析四方面内容与民族复兴关系,如果按照“价值判断──为什么、方位认定──是什么、路径选择──怎么办”三个基本逻辑要素和程序进行,才可能将这种关系分析得较为清楚。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一,为什么民族复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第二,民族复兴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什么关系?第三,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一,为什么选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第二,如何理解作为共同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一、民族精神何以能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动力?时代精神何以加快了民族复兴步伐?第二、如何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三、如何培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推进民族复兴步伐?
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民族复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格?第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具体内涵?第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
2.举例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民族复兴之间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民族复兴提供了理想人格,要解答的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什么样的人。八条目之间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居于最高层次,它规定着其他条目的地位。八条目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
(1)民族复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格?
民族复兴需要健全的人格。什么样才是健全的人格呢?人格是指在多重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稳定一贯的品德。这个定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多重关系有哪些?二是在这多重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稳定一贯的品德是什么?
这种多重复杂关系有群己关系(人与社会)、物我关系(人与自然)、人我关系(个人与他人)、身心关系(自我修养)这样四大关系范畴。现在问题是,这四大关系范畴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间是什么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包含的八荣八耻,是这样对应这四大关系范畴:①群己关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②物我关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③人我关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④身心关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就是作为理想人格提出,给如何处理这么多重关系提供行之所依的道德准则。
现在要问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四大关系范畴跟民族复兴之间是什么关系?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至少这样三层四方面的对应关系:
第一层关系,也就是最高层次关系,是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群己关系,这个群是指最大的群,称之为国家、社会。在这个最高的层面上,处理个体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对个体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则是荣辱观中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第二层关系,也就是中间层次关系,是处理物我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我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这样的问题。在上面提出第一层次关系后,那么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建设国家和服务人民?一个国家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就是自然和社会,这就对每个主体都提出了这样问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也就是物我关系上,就是荣辱观中的“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也就是人我关系上,就是荣辱观中的“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第三层次、也就是基础层次,是处理个人自我身心关系。个人是社会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民族的强大必须指望个体的强大,这就是荣辱观中的“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样,社会主义荣辱观存在着人格四大关系范畴,民族复兴则将这四大关系范畴划分为三个层次。可见,民族复兴就需要这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人格作担当。而事实上,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的就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在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中就作了开宗明义的点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5\]P9“四有公民”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的理想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它就进一步深化扩展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从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分析与民族复兴之间关系
由上可见,荣辱观八条目之间地位是不一样的:热爱祖国和服务人民居于目的层次,从而也是最高层次,它给人们提供一个意义世界。其他内容、也就是两个层次三个关系六个方面内容居于从属地位,它们都是为最高层次服务,因而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就是,其他六个方面的内容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也就是实现民族复兴。
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放在最高层次,是有三个原因。
第一,在意义世界上给个体提供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者,必然要追问生存的意义,从而给行为以之所以如此行为的坚实凭据,所以意义问题是个根本问题。这就是弗洛姆说的“没有信念,人会软弱无能、毫无希望,而且会对其存在的实质本身惶恐不安。”\[6\]P174维特根斯坦也说“信仰是我的心灵、我的灵魂所需要的。”\[7\]P47那么这个意义世界是什么呢?这个意义世界多种多样,不过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追求幸福,但要问的是:为了谁的幸福?显然这是个立场问题。一个人,如果真正树立了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念,那么,这种安身立命所带来的意义,是最富有价值的、根本的、持久的。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应以有利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作为根本立场,这就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它标识出的是一种立场,一种人生境界。这种立场,使个体从狭隘的自我天地中突破出来,摆脱个人主义束缚,而投入到祖国这个无限的广阔天地中去,人生的境界由此而得到升华。这种人生境界赋予个体以高尚的人生意义,这种人生意义使主体世界无比充实,人生意义得以彰显,理性世界有了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支柱使得个体能坦然从容地看待个体得失,能正确处理自身与周围人群关系。进而,如果人人都拥有这样的人生境界,那么,中华民族复兴的步伐就会迈得更快更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