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政绩分类考核新策
作为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探索之一,长沙县也开始考虑改变传统的针对乡镇政绩考核的办法,以期更好地推动“南工北农”的总体区域发展的规划。
长沙县的22个乡镇(街道)在自然条件、发展基础、经济优势、产业结构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有着各自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一方面要求乡镇根据实际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也要求对乡镇的考核不能再按同一标准评价。
为此,长沙县制定出台了完整的分类考核办法,根据各乡镇的区位优势、自然环境条件、前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和三产比重等实际,突出空间结构、生产力布局、功能定位、区域特色、发展重点,把22个乡镇(街道)分成四种类型,确定了“3568”模式:城市化发展型(3个),着重强化对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服务、对市民的服务;工业主导型(5个),着重发展工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发挥工业经济辐射带动作用;综合发展型(6个),以城镇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生态型(8个),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四种类型的乡镇按照考核要求,分别制定发展目标,全面实行分类考核。
2008年以来,长沙县委、县政府对全县22个乡镇(街道)实施“分类考核,
统筹发展”战略。
在过去唯GDP的考核评比中,经济总量偏小的乡镇总排在末位,从“分类考核”实施两年来的年度乡镇排名来看,过去几乎没有摆脱过落后位次的一些乡镇也排到了中上游,经济总量较大的乡镇也有排位靠后的现象出现。
比如,果园镇地处县域中部,具备一定的工业经济基础,但其最大的发展优势是山水资源,在分类考核“指挥棒”的引领下,果园镇调整了发展定位,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环保合作社,大力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在2009年考核中由过去排名靠后上升至第3名,进入获奖行列。
“近两年,在各乡镇综合排名中,果园、开慧、白沙等农业乡镇都排得很靠前,超过了一部分工业乡镇,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长沙县绩效考核办副主任彭朝溪告诉记者。
“努力把握好显绩与隐绩、当前和长远、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要把握方向性,加大对资源环境方面的考核力度,突出医疗、卫生、就业等民本民生内容的考核。要体现差异性,考核一个地区既要考共性指标,又要考个性指标,综合考虑各单位的历史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不搞一刀切,力求目标值符合各单位实际。”杨懿文说。
“分类考核”不用像过去那样一哄而上“抓数字”出政绩,不顾自身条件走工业化发展一个模式,工业经济抓上去了加分,发展现代农业、解决民生问题同样加分。使各乡镇干有方向、干有重点,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南工北农分类考核’后,再也不要像过去一样,成天焦虑万分地到长沙等大城市费力不讨好地招引工业企业。”长沙县白沙乡党委书记谢德求告诉记者。
当然,长沙县也很清楚,与更多的县域经济发展相比,有一点是比较特殊的:在其更多开始考虑县域内的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的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开始成为一种困扰。
尽管从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上为长沙县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与国内众多开发区一样,经过多年单一产业主导发展模式之下的发展积累,困境开始出现,开发区的城市化迫在眉睫。
5. 产城融合新思维
长沙县在其经济规模逼近千亿规模的时候,无论是出于对接湖南省省会长沙市发展的需要,还是提升县域经济自身竞争力的需要,都需要考虑其县城的城市发展命题,以在县域内获得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协调发展的良性局面。
于是,长沙县除了要考虑开发区怎么城市化,还希望彻底打破长沙县城和开发区多年来分而置之的局面,通过产城融合为长沙县打造一个真正的城市经济新局面。
在对长沙县城市发展的关注中,松雅湖、经开区、黄花空港城长成为最重要的关键词。
松雅湖位处星沙东北区位,为湖南境内捞刀河旧河床低洼湿地,1973年围湖造田而形成团结垸。2003年经湖南省发改委批复,长沙县启动团结垸退田还湖工程。2008年12月26日,长沙县政府全面启动松雅湖项目建设。2009年11月28日,长沙县政府与北大青鸟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建设松雅湖,打造集生态、休闲、商务、人居于一体的湖南最大城市湖泊(湖面6000亩)。
“尽管长沙县城发展很快,但要作为一个城市的发展来看,缺水严重。有了水,城市就有了灵魂。”长沙县县委常委、松雅湖管理局党委书记杨忠文告诉记者。
空港新城项目以长沙黄花机场为依托,西临长株高速公路,东接机场联络道,南临机场专用道,北接长永高速公路,拟规划总用地面积30.69平方公里。定位于“知识性现代服务业生态城”,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有:航空物流、总部经济、商务会展以及与航空相关的先进制造业等。
如果说松雅湖城区和空港新城城区基本上属于新规划的片区,那么,对于长沙县城的发展而言,更富有挑战性的恐怕在经开区的城市化以及县城和开发区的融合发展。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吴京生告诉记者,考虑到县城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期以来都是各自发展,基本上以长永高速为界限,南为开发区,北为县城,在新的背景下,长沙县提出了产城融合的思路。
其背景包括:首先是就开发区而言,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在工业产值上不断攀升,但是,问题也开始显现,那就是,在开发区内白天热热闹闹,晚上死气沉沉,而且,因为各种生活设施、公共服务以及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园区内在进一步发展中,对吸引高端人才形成了障碍。其次,从长沙县的发展而言,在其经济发展到千亿规模以上,也需要考虑不仅成为人才的洼地,也需要成为人才居住的洼地,所以,开始考虑城市相关设施的配套。
“全国的产城分割是普遍的,99.9%的情况是这样,你从现在管开发区的商务部就可以得到,就是让一个单一的工矿地带变成一个城市,多功能综合性的城市。”杨懿文说。
在杨懿文给记者做了个比喻:对一个地区的开发,如果一开始就按城市发展的理念来做,然后把产业布置进去,这就像给一部电影植入广告,这还相对容易些,但是,如果是先把广告弄进去再来弄电影,那难度可能就很大了。
而对于现在很多开发区的城市化而言,恰恰是先弄好了广告,现在要把电影弄进去。
“2004年以后,我们的设计都是按照城市的道路设计的,包括下面的电缆工,都是统一布置的。所以现改造起来,难度不是很大,包括一些加油站,城市小学等,都是按照城市规划的。”吴京生告诉记者。
“在德国考察的时候,我注意到,对于开发区他们是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工厂,三分之一是住宅,三分之一是服务。现在做星沙产业基地的时候,就是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直接做城,而不是做开发区。还有现在我们做空港城,百分之百就是一座城。”杨懿文说。
而新的城市经济的转型发展,也成为了长沙县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只是,对于全国更多的县域经济的发展而言,因其工业化发展阶段所限,以及区位和交通的限制,恐怕短时间内很难从县域经济内的城市经济中获得更大动力。这值得思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