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愿景:构建三个制度文明“大屋顶”
在确立了中国改革所需的“视野”之后,还需要研究改革的“战略愿景”问题。2012年4月28日-29日,在中改院主办的“新兴经济体国际会议”上,我提交了一篇论文,题为《包容性体制创新论》,副标题是“关于中国改革、两岸整合和新普世文明的理论探讨”。这涉及改革的战略愿景以及未来治国理政者的“政治容量”问题。
为什么要强调“容量”?如何扩大“容量”?我从历史经验、现实矛盾、未来提升三个维度来分析:
(一)历史经验:紧紧把握“知常容、容乃公”这一真谛
治国理政,不能不读凝结治国“大智慧”的老子《道德经》。其中有一句名言:“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道德经》第十六章)
“王”是指“领导、统治”。怎样才能成为领导、才能统治得好呢?老子说“公乃王”!就是必须要“公”,办事公平、公正、公道。怎样才能做到“公”呢?老子说“容乃公”!就是必须要胸怀宽广,“容”量宏大。怎样才能做到“容”量大呢?老子说“知常容”!就是必须要知道“常”。“常”是什么?“常”是常规、规律。
“知常容”告诉我们,掌握了客观规律的人,胸怀才会宽广,“容量”才能宏大;“容乃公”——胸怀宽广、容量大以后,才能够“公”,即公平、公正、公道。历史经验的启示是:无论是研究中国的问题,还是研究世界的问题,都应当本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要讲究一个“容”字。“十八大”之后,要治理好这个国家,无论如何要遵循《道德经》的九字箴言:“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这是真谛。
(二)现实矛盾:正视目前三个“容量不够”的问题
强调“包容”问题,是基于现实存在三个“容量不够”的问题:一是,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整合各种改革力量,听取各种不同的改革声音,“容量不够”;二是,在对待两岸历史和现实的某些问题上,如何以“包容性”胸怀来设计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容量不够”;三是,在多元文明并存的条件下,如何注重吸收中华文明以外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精华,构建当代“新普世文明”,“容量不够”。
(三)未来提升:上三个“新台阶”,建三个“大屋顶”
要上“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由关注经济改革层面提升到关注整个经济社会改革层面;第二个台阶,由重视大陆改革发展之命运提升到关注两岸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之命运;第三个台阶,由关注中华文明提升到关注西方和东方文明精华的交融。
从战略上讲,按照“包容性体制创新”的思想,应该构建三个制度文明的“大屋顶”。
其一,整合各种改革力量,在“市场化和社会公平双线均衡”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改革的制度文明“大屋顶”。笔者建议,在新阶段,可在市场化和公正化的旗帜下,把目前大陆上不同的改革力量(包括强调通过社会主义纯洁性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力量,强调通过市场化、民主化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力量,以及强调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公平“双线均衡”和“五环式改革”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力量等)统统整合起来。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有句话很值得玩味:“他们(指革命者)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法国人能做到,中国人能不能做到?能不能也利用各种“瓦砾”——这样的“瓦砾”或那样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中国应该有这种“容量”。
其二,包容两岸和平发展力量,在大陆和台湾两个板块的基础上,构建中华民族新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必须要有这种“大屋顶”的容量,至于叫什么名字可以商量,但要有这种思维,经过几个阶段,逐步在两个板块之上实现国家的顶层整合。
其三,吸收西方和东方文明的精华,在多元文明交融的基础上,构建当代“新普世文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人类是有“普世文明”的。不过,对人类普世文明应有新的定义。我的定义是,人类普世文明等于西方文明的精华加上东方文明的精华,两者结合起来等于人类的共同文明。对此,无论如何都不能否定。
战略要点:双线均衡、天地人合、“五环式改革”
未来十年的中国改革战略,可以试着走一条“双线均衡”、天地人合、“五环式改革”的改革之路。这有三个战略要点:
(一)寻求市场化和社会公平的“双线均衡”
“双线均衡”,重点是就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而言的。几年前,我在《人本体制论》中曾提出“双线均衡”理论,当时我用了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在社会公平和市场化两个鸡蛋上跳舞”。书中写道:“在中国,社会公平和下一步推进的市场化改革是可以兼容的。在这一点上,我的基本想法是‘两线均衡论’:中国的宏观决策层需要学会在市场化和社会公正‘两个鸡蛋上跳舞’。要兼顾两个方面,并把握‘两个鸡蛋’的均衡点。” “如果打破了经济市场化这个‘鸡蛋’,中国就会倒退;打破了社会公平这个‘鸡蛋’,中国就会动荡。”
未来十年的改革,一方面,要坚定地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目标走下去,不能动摇,更不能否定(近年有些地方改革陷于“胶着”状态,与市场化改革坚定性不够有关);另一方面,讲究公正化,实现公平正义,既包括给底层群众编制可靠的“安全网”、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包括社会各界的机会均等和地位平等。现在比较切实的思路是,寻求“社会共生”,使社会各方面都能过得去,“穷人不能再穷,富人不能出走”。坚持这一取向,找准“双线均衡”的均衡点,有利于凝聚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共识。
(二)开拓“天”“地”“人”三合一的广义产权制度新视野
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以资源的过度耗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
2009年笔者在《广义产权论》的题记中写道:“反思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我发现:美国人透支的是家庭资产;中国人透支的是国民资源——从人力资源,到自然资源,到环境资源。”这种透支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当代人类的发展,是一个包括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天”)、人的生存发展资源(“地”)和人的生存发展自身(“人”)在内的完整体系。
因此,对于未来十年的改革,笔者建议在“天”“地”“人”三合一的新视野下,着手“天”“地”“人”广义产权的制度安排。
在“天”(环境)方面:面对环境的恶化,应尽快着手建立“环境产权制度”,包括环境产权界定、产权交易和产权保护制度。
在“地”(资源)方面:针对资源领域存在的“产权残缺”,应重点完善五项权能:1.农民土地经营的流转权;2.林地经营权和林木转让权;3.矿产资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4.水资源产权;5.海洋“用益物权”。
最核心的是“人”。这是发展和改革的“本体”和“轴心”。对于 “人”,应强调其三层含义:横向上的“全体人”,纵向上的“多代人”,内核上的“多需人”。现在,人自身的发展问题凸显,如何使人活得有尊严、够体面,成为时代的主题。应建立一套维护人权的制度安排。
(三)建立“五环式改革”的基本框架
这里讲的“五环式改革”,不是北京环路式的一环套一环的“五环式”,而是奥运标志的那种“五环式”。几年前,我在《人本体制论》一书中,曾提出了这种整体改革思路,即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制度“五环式”改革的思想。近年来,在探讨和撰写《中国第三波转型论》过程中,从发展模式转换的角度,也得出了“中国不仅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而且需要全方位地转变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五方面发展模式”的结论。
“五环式改革”包括五个方面、20个字:“经济转型,政治变革,社会共生,文明交融,天人合一。”
“经济转型”,重点推进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三位一体”之转型,这是“五环式改革”的基础。“政治变革”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而且越来越成为关键。而“社会共生”更值得关注,因为,不管你是否承认,中国社会已开始分层(雏形已出现),且由于较明显的代际间资源传承机制,或曰代际间资源流动性不足,有阶层常态化之苗头,但尚未完全固化。
寻求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中低阶层)共生、共存、共富之路,已成为当务之急。“文明交融”,重点是促进中华文明(东方文明)的精华与西方文明的精华之融合。而“天人合一”,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涉及环境人权、环境政治、环境稳定以及生态文明问题,故单独提出,与前四项平行。
如能落实上述诸点,改革和转型的领域就会更加宽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