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我的爱

天桥,我的爱

大家好!我叫毛众,我今天宣讲的题目是《天桥,我的爱》。

2011年10月28日,我在北京日报上读到一条消息:“天桥演艺园区项目建设正式启动,这里将建成三十四座大小不一、风格不同的演艺场所,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演艺功能……”手捧着报纸,我的眼睛湿润了。

提起天桥,您不会陌生,四九城没有不知道的。“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说得就是咱老天桥繁华热闹的景象。

我是地地道道的天桥人,父母也都是天桥的老艺人。我父亲3岁那年,我奶奶就没了。我爷爷靠着一支唢呐,把我父亲苦巴苦业拉扯到8岁,实在养活不下去了,硬是狠下心,把自己的亲骨肉卖给了杂技班子。从此爷俩天各一方,直到我父亲去世,也没能再见到我爷爷一面。一个8岁大的孩子,学艺受的那些苦连想都不敢想。板子打、藤条抽,那是家常便饭,动不动还要跪在撒上玻璃碴子的门坎上受罚。

后来,父亲流落到天桥靠卖艺为生。旧社会咱穷苦的卖艺人没人看得起,没人格、没地位,没尊严,出卖的是强颜欢笑,收回的是心酸眼泪。过去有句老话:“王八戏子吹鼓手,下九流中下九流。”所以,我父亲发下一个狠誓:就是打死也不让儿女再干这个不是人干的行当。

解放了,天桥的老艺人彻底翻了身,扬眉吐气当上了国家的主人,我的父母也都加入了国营文工团,成为咱新中国第一代的文艺工作者。家里的条件好了,父母一门心思供我读书。兴许打小耳濡目染,我却偏偏喜爱上曲艺这一行。参加工作后在所历经的事业上也都没有脱离开这一行。因为我太爱我生活的这个圈子,爱天桥这地界儿,爱天桥这文化,我要说、要唱、要用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的民俗文化倾诉我心中全部的爱。

就在得知天桥演艺园区启动建设的当天,我把自己关进房间,翻开老照片儿,“爸,妈,您二老听见儿子说的话了么?咱天桥地区新的文化春天来了,这是党和政府为咱们送来的希望之光啊,您这些老艺人在九泉之下可以欣慰了!”从不喝酒的我,那天喝醉了。

第二天大清早,社区居委会书记找见了我,一照面儿,我俩儿竟不约而同的说:“昨天的新闻看了没有?”书记笑着说:“毛老师,今儿个找您来就是想请您老出山,咱办个曲艺队,配合着天桥演艺园区的建设,丰富咱小区的居民文化生活,您看,怎么样?”书记的一番话和我的想法正是不谋而合,咱说干就干,立马行动。

2011年11月1日,天桥社区曲艺队成立了,纯业余、纯草根、百姓演、演百姓,百姓看。尽管困难很多,可我们不怕。没有节目脚本,我就没日没夜的编写,没有表演基础,我就一句台词一句台词的教,没有舞台经验,我就一个身段一个身段的示范。队员们也都特别努力,大家不图报酬,不计得失,为的不就是弘扬咱老天桥的文化吗。

为了宣传践行北京精神,我们曲艺队创作了“数来宝《北京精神老少赞》、天津快板《和谐小区我的家》、相声《梦寻天桥》等多个群众原创作品,带着这些作品,我们走进社区,走进军营,走进敬老院,活跃在小区的各个角落,演出受到大众好评。当掌声响起,满场欢笑的时候,我哭了。是难过?是伤感?是委屈?都不是,那是一种激动,是一种看到群众如此欢迎、喜爱传统艺术的激动,是一种完成传承光大民族文化使命的激动,身为一名社区文艺志愿者,我感到非常非常幸福!

我生在天桥,长在天桥,那天桥啊,就是我的爱。有人问我:“老爷子,都这么大岁数了,这风头还没出够吗?”我总是笑着回答:“咱赶上了共产党领导的盛世,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了,我这出风头的日子还长着呢!”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