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经验作出了理论概括,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进路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对于一个政党来讲,自信是对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前途命运的自我意识、肯定信念、坚定意志和实践信心,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首先来自于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主题和任务的自觉认识和把握。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贫穷和落后的民族复兴作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了中国社会近代史的主题和任务。从此以后,中国一切社会政治力量和政党派别,其社会作用的进步与否,都要在实践民族复兴的问题上接受检验。
民族复兴的时代含义是指: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使中华民族重新以强大的地位和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必须完成三个历史性的转型:一是在文明形态上,完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二是在制度安排上,完成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制的转型;三是在社会生活上,完成从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型。
那么,通过什么道路去实现民族复兴?鸦片战争的教训首先启示先进中国人的就是:向西方学习,走西方强国之路——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遏制下,这条路走得极其艰难,先有“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继之有“君主立宪”、“中西会通”的戊戌变法;最后在“推翻帝制”、“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中做了总结,其间,还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然而,这些试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努力都失败了。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致力于民族复兴事业的一次重要历史性总结。一方面,它终结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未来的新发展开启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它又以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最后的流产,说明了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已经不适用于中国的国情。
辛亥革命的最后结局,使中国人在民族复兴的道路问题上陷入了困惑,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人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暴露出的剥削与掠夺的本质。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这个结论通过五四运动开始付诸实践。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和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人致力于民族复兴事业的另一次重要历史性总结。一方面,它以实践的结果证明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人民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社会主义的前途是正确的;另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标志着自1840年以来,民族复兴第一阶段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是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民族复兴第二阶段任务的开始,这就是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通过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纪之交,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国际形势、中国社会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新的态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0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三件大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是中国共产党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深厚的历史根据。
二
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来自于在实践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正确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围绕“什么是民主主义革命,怎样搞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几次重大危机关头,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纠正了来自“左”和右的错误,最终形成了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路线和纲领,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摆在了党的面前。在借鉴苏联经验的过程中,毛泽东发现了一些问题,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他说:“不可能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具体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只能有一个千篇一律的格式。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43页)在讨论苏共20大问题时,他提出要继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进行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毛泽东的这些看法,实质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重大问题最初的自觉意识,是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篇宣言。但是由于缺乏客观条件、历史经验和思想准备特别是党的“八大”以后,由于对形势的判断出现失误,党的工作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左”的倾向,偏离了“八大”的正确路线,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经历了严重曲折,直到22年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开篇才有了在实践中开创性的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自己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过程中,邓小平指出:“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页)这是在国际共产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60多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谈到这个理论时,他们一方面指出,社会主义是工人运动的价值目标,这个价值目标是通过一定特征的制度和体制实现的,他们按照唯物史观,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和体制的特征提出了科学的设想;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未来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历史的确是复杂的,欧洲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在英、法、德等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而是首先出现在俄国。当列宁在俄国这个生产力发展水平远不及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情况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落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复杂的多样性的经济成分并存,残酷的阶级斗争现实使列宁清醒地看到:“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6页) “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1页)列宁的这些看法,蕴含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发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