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尚朴 廉检受窘
阎敬铭为官的时代,正值清王朝走向败落,官场极端腐败之时,然而他却主张去奢崇俭,并做到了为政清廉。他不仅自己俭朴节用,而且要求下属官员也不许奢侈,对那些好吃讲穿的下属官员,他都直言不讳地给予批评,督促改正。清代的史书中,对阎敬铭的清廉耿介极为赞誉,他称得上是清代著名的廉吏。
阎敬铭做官多年,一直穿一件褡裢布做成的袍子,不管周围人如何评论,他都毫不在乎。以致出门在外,人们竟不知他是朝廷大员。而且不论在哪里任职,阎敬铭总是把自家的纺布机安装在衙署大堂后面,让夫人“纺绩于大堂之后。僚属诣谒者,惟暖阁旁机声轧轧而已”。对此,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他是沽名钓誉,有人则暗中讥笑,笑话他土得掉渣。可阎敬铭却以此为荣,他常常指着身上的棉袍向僚属炫耀说:“内中之絮,内人所手弹也。”
他不仅穿着俭朴,所吃的饭菜也极其简单,平日所吃的是粗茶淡饭,即便是请客,他也毫不铺张。一次,山东新学政上任,阎敬铭设家宴招待,“所设皆草具,中一碟为干烧饼也,文介(阎敬铭谥号)擘而啖之,若有余味”。那位新学政大人却根本咽不下去,以致“终席不下一箸,而勉强吃下半碗白饭”。事后,这位学政大人对外人说:“此岂是请客,直祭鬼耳!”
崇尚节俭的阎敬铭,在工作中也大力提倡去奢崇俭。阎敬铭到湖北担任粮台一职时,一切本着节俭的原则,力戒奢侈,以致“杜弊严,斯小人怨;植节峻,则同官猜”。然“流俗之讥评,终无损于清望”,并因他“崇尚俭朴,风为之变”。
担任掌管大清财政的户部尚书以后,阎敬铭更是严格要求下属节用务实,并多次上奏朝廷削减不合理的开支。进入军机处后不多日,他就上疏皇上请求裁撤军机处的“点心钱”,认为每年花费大量银子的点心钱实在浪费。这所谓的“点心钱”,是指军机大臣们退朝以后,到休息室喝茶休息时茶房提供的点心,一般是每天两样,一周轮换一次。这些点心其实在市面上也卖不了多少钱,但是一到了皇宫内,上报的价钱就翻了几番。这是因为掌管采购的太监们层层加价,致使原本每天只有几十两银子的点心钱变成了几百两。
阎敬铭的这一做法自然引起了中饱私囊的太监们和一些军机大臣的不满,一些同僚大臣下朝休息时故意在他面前摸着肚子喊饿,阎敬铭装做听不见,从袖子中拿出包好的麻花或者烧饼,吃得津津有味。旁边的大臣们见了这般场景,也只有叹气的份了。太监们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跟他作对,但总找机会暗地里给他使绊。
一次,内务府承办皮箱百口,每口皮箱开价白银六十两。阎敬铭觉得要价过于离谱,没有答应,太监们就把这事上报给了慈禧。慈禧召见阎敬铭,当场责问他为什么不允许采购。阎敬铭答道:“在市面购买同样的皮箱,每口最多不过六两,今已十倍,内务府虚报夸大的弊端可想而知。”慈禧暗地里也知道些内务府虚报夸大的弊病,没有责怪阎敬铭,只是令他半月内把皮箱买好。阎敬铭领了慈禧太后的懿旨,赶紧亲自带着人拿着银子去北京城的各个皮箱店购买,可是皮箱店都像商量好的一样关门歇业了。他觉得蹊跷,派手下问其中的原因,有个跟阎府熟识的店老板私下里告诉阎的手下说:“刚才有一些太监赶在阎大人前面到店里来吩咐,半月内不准开张交易,如有违反者商店就会被查抄,店里的人要治罪。”顿时,阎敬铭全然明白已遭人算计。无奈之下,他派属下连夜到天津去选购,结果等了好久却不见去采购人的消息。他派亲信去查问,才知道采购的属下拿了内务府太监一千多两银子,不仅购物函没有发出,而且早已携裹银子逃跑了。阎敬铭无奈,只有在慈禧面前叩头谢罪的份了。还好,慈禧太后知道是太监们捣的鬼,没有治他的罪,只是让他把钱照数拨给内务府了事。阎敬铭虽然极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
还有一次,慈禧太后嫁内侄女,既想讲排场,摆阔气,又不愿自己掏腰包,她叫大太监李莲英直接找户部尚书阎敬铭办理。谁料被阎敬铭当场拒绝了,慈禧大为恼火。李莲英第二天威逼阎敬铭拨款。阎敬铭又给顶了回去,结果李莲英领了一帮太监到户部衙门乱砸一通,臭骂了阎敬铭一顿。阎敬铭哪里受过这等气,但是他也知道是慈禧太后在背后给他们撑腰,实在拿李莲英这帮太监们没有办法。积愤成疾,很快就卧床不起,大病了一场。病好后,他思绪万千,一气挥就了《不气歌》,并贴在床头反复吟咏自勉。他的《不气歌》是:
他人生气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把命弃。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一代清官,在清末腐朽的官场上无力回天,只好自己委屈地吟咏《不气歌》来排遣心中的抑郁,实在是时代的不幸,国家的悲哀。
谏阻修园 辞官归家
阎敬铭“负大志,勇于任事”,将一度混乱的清朝财政整顿得井井有条,维护了清朝的统治。慈禧太后为了嘉奖他为清王朝所做的贡献,曾当面称呼他的字“丹初”而不呼其名。这在封建王朝是极其少见的事情,上对下的称谓,自称便可称字,称人自可称大名。倘是自称仍是用大名,称呼他人却用表字,那就是表示极大的尊敬,给了对方天大的面子了。唐宋之后,这种称谓便难得一见,只有这一例。可见慈禧太后对阎敬铭所做的工作是极其赞赏的,对他本人也十分尊重。但是也因为他为人耿直,不畏权贵,廉洁勤政,眼里揉不得沙子,在朝政腐败的晚清社会必然要被蒙上悲剧色彩,他的所作所为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清朝的命运,甚至还因此触怒了慈禧太后。
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国家海防建设正需大量用款,朝廷一帮大臣为了讨慈禧太后的欢心,要为她的六十大寿整修颐和园。地处要津的权贵为讨好慈禧太后,不惜为此而大量挪用海军经费,慈禧也授意户部拨银2000万两作为整修费用。作为户部的主管大臣,阎敬铭坚决反对这种奢侈工程,对颐和园工程用款“辄力拒之”,坚决不拨款。慈禧太后对阎敬铭的抵制行为大为震怒,下令革去他的职务。但清朝的财政工作实在离不了他,不得已,慈禧不久又下令恢复他的职位。但此时的阎敬铭对朝廷已经彻底失望了,他意识到腐朽透顶的清王朝已容不下他这种正直官员,遂上奏朝廷,以有病为由坚决要求辞官回家。在四次上疏之后,朝廷才于1889年八月准许他回归故里。
1892年,阎敬铭在家乡病逝。慈禧太后还在生他当初力阻整修颐和园的气,不想赐给谥号。内阁以“本朝大学士数百年来无此例”为由,拟出几个谥号,由慈禧用笔圈出“文介”二字作为阎敬铭的谥号。后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西逃陕西时,路过阎敬铭的老家,顿时想起他的好处,蓦然暗自神伤。百感交集之际,挥毫泼墨,为阎敬铭题写“龙”、“虎”二字做匾,以示宽慰之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