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泽一郎:“政治的思想家”还是“权力斗争的小泽”
在曾经“保守主流”的核心议员中,大概只有小泽一郎一人全程旁观和参与了“保守”的质变。在二战之后的日本,大概只有相当于他政治生涯老师的田中角荣的争议度在小泽之上。自民党在90年代的政局曾被视为围绕着“亲小泽、反小泽”的中轴展开,而21世纪民主党能够执政,小泽对选举的强大运作能力和个人魅力功不可没,而随后执政的民主党也围绕着“亲小泽、反小泽”的主题而陷于分裂。作为政治家,小泽以“强劲的手腕”而著称,激烈的批判观点将他称为“破坏者”、“麻烦制造者”、“权力斗争信条信奉者”;而温和些评判则认为,外界对小泽的负面印象是他本人性格所致,在推行强力政策的同时却不善于向他人解释和妥协,以他本人的说法是,“去者不追,来者不拒”。而另一方面,赞扬者则把他视为和明治维新的西乡隆盛一样的悲剧英雄。
(一)政治生涯
限于篇幅,本文或不能提供一份完整的小泽一郎政治履历,只能选取部分片段予以简单勾勒。从以下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退出自民党之前,小泽经历的——除了教育背景外——是最典型的日本保守政治精英的路径,退党后又成为在野党分化整合的轴心力量。在同时代政治精英成为历史的今天,小泽历经起伏仍活跃在第一线,在主要问题领域倡导自己鲜明的政策主张。作为一个传统的“保守主义”政治家,小泽身上有着“保守主流”的原罪:他的形象和行动总是被大众传媒与年轻选民同专横、热爱权力、贪污、秘密政治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他因“资金运作不正”嫌疑被刑事起诉时,公众舆论中似乎都透着“果然如此”的意味。
但是,不论是自民党还是民主党,在朝还是在野,小泽又总是以“改革派”的面目出现,其政治思想往往走在官方的政治实践前面。许多政治家绞尽脑汁寻求与他合作,又有许多政治家想方设法要排除他的政治影响,前者与后者常常水火不容,却又时有重合。而小泽本人又常常在看上去已是神憎鬼厌的时候,重新聚集支持者形成新的政治势力,却从来未能到达政治权力的顶峰。虽然看上去始终只是“政治的思想家”,当代的政治家——即使是刮起“旋风”的小泉纯一郎和总是上新闻的石原慎太郎——又有谁能断言自己比小泽更有个人影响呢?【15】
•1942年出身的小泽是标准的“二世”——第二代议员,父亲是自民党政治家,母亲出生于地方议员家庭;1969年第32次众院选中,因为父亲的突然去世而被推举为岩手县2区候补,当选时年仅27岁【16】。
•在重视教育背景“家系”的日本政界,小泽的教育背景非常普通。原本希望继承父亲的律师职业的小泽,在连续两年东大法律系落榜后不得已就读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系,随后虽然考入日本大学攻读法学硕士,但因为突然从政而中途退学。
•很早就加入保守主流的家系,当选议员后不久成为田中角荣的“七日会•星期四俱乐部”派成员,通常认为田中角荣和金丸信对小泽有很大的影响。
•1982年担任自民党总务局长。在1983年的众院补选中,自民党内部大多数人为了集中力量,主张只推举一名候补,而小泽作为选举对策的具体执行者,坚持推举两名候补,并通过巧妙的票数分配促成成功当选,被首相中曾根康宏评价为“就像是看到了名医的外科手术一般”。也被田中角荣评价为“党务的小泽”。强有力的选举手段使后来的民主党受益匪浅。
•入阁次数很少,1985年初次入阁,担任中曾根内阁自治大臣兼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1987年竹下内阁担任官方副长官。第44代国家公安委员长。这应该与小泽在自民党内定位为党务有关。
•1985年追随竹下登挑战田中角荣的党内影响,加入竹下派的“经世会”,是当时被认为最有可能继承自民党保守主流的七人之一(“竹下七奉行”【17】)。其中小泽和桥本龙太郎的竞争尤其受到朝野两方的关注。
•1991年开始,以小泽为首的金丸派积极推动改革小选区制度,随后又围绕主流家系继承等问题,与自民党内竹下派主流形成完全对立。小泽、羽田等人自组派阀,称竹下派为“守旧派”,从此以“改革派”自居,积极倡导新自由主义改革计划。
•1993年5月,出版《日本改造计划》一书阐述政见与改革主张,成为了发行70万部的畅销作,在政治家中及其少见。书中提出的政治课题与后来陆续出现的官方议程多有重合。
•1993年脱党,与羽田孜等建立新生党,尽管党首是形象清新能平衡各方的羽田,但代表干事小泽被认为拥有实际的影响力。同年促成8个在野党联合,成立细川护熙政府,“五五年体制”终结。
•1994年,除日本共产党外的在野国会议员187人以小泽为中心结成新进党,海部俊树为党首,小泽作为干事长掌握实权。随后围绕党首问题与羽田孜等人对立,1996年议院选新进党不利,围绕对小泽的批判和维护,新进党解体。
•1998年结成自由党并就任党首,与自民党结成“自自联盟”,1999年公明党加入联盟后,小泽提出了自自两党解散重组新的保守政党的主张,但在自民党内部围绕“小泽复归”的争议声中,未能形成协议。
•2003年,自由党并入民主党,在倡议在野党联合的同时,小泽的政策主张开始左转。2006年,小泽就任民主党党代表。次年,民主党在参院称为多数党,与众院的自民党形成牵制态势。同年参院推举小泽为首相候选,但因为“众院优先”的原则,最终众院推选的福田康夫称为首相。
•2009年,因为秘书卷入经济丑闻,小泽辞去党代表,并支持与自己亲近并且同样同意“三驾马车”——党代表,干事长,代表代行(小泽、鸠山和菅直人)协商一致——体制的鸠山由纪夫继任党代表。
•2009年,民主党在大选中获得308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实际负责选举事务的小泽对胜选起了很大作用。随后小泽担任执政党干事长,民主党也确立了政府与党的“二元权力构造”。
•2010年2月,围绕小泽的资金管理团体“陆山会”的收支报告作假嫌疑,长达两年多的诉讼开始。6月小泽与鸠山由纪夫达成“同进退”的协议,辞去干事长职务,鸠山也辞去党首和首相职务。“三驾马车”只剩下反对小泽的菅直人。自民党内部围绕“保小泽——反小泽”形成鲜明对立。坚信只有排挤掉小泽势力才能团结内部的菅直人公开执行“脱小泽”路线,重用反小泽的政治家。
同年7月民主党参院选举败北,围绕九月的菅—小泽的党代表竞争,民主党的分裂完全公开化。这次选举中小泽失败,但国会议员中两派仍基本持平,小泽的政治影响得到维持。2011年初,小泽被以违反《政治资金规正法》之名受到刑事诉讼,2月22日,民主党停止他的党员资格,并驳回了本人的不服申诉。针对这一处罚决定,小泽在媒体会见时表示“并没有做值得羞耻之事”和“法律会还我清白”。
福岛大地震后,针对菅政府的不利举措,小泽联合鸠山等提出内阁不信任案,又因程序上的问题,被民主党处以停止党员资格3月的处分。2011年民主党代表选中,尽管被停止党员身份没有投票权,仍有多位候补者会见小泽寻求支持,外界称为“小泽拜谒”,虽然措辞有讽刺成分,仍可见本人的影响力。但正是选举中小泽支持的海江田万里败给野田佳彦,也暗示了小泽党内向心力的衰退。2012年,为反对野田政府违背民主党纲推行增税等右倾政策,小泽等50名议员退出民主党,民主党也对小泽做出开除党籍处分。
给小泽招来刑事起诉的“陆山会事件”的法律程序几经辗转。2011年9月,小泽的三名前秘书被判处有罪,同年10月,小泽在结束针对本人的首次公开审理后向记者表示,“这是抹杀我社会性的暗杀,是比剥夺生命更残暴的暴力”。加上这次,东京地方法院对小泽进行了16次公审,检方主张被告“轻视《资金规正法》,法律意识薄弱”,而辩方则表示小泽“不存在收支报告造假动机,也没有与前秘书同谋的可能”。
2012年4月26日,东京地方法院一审判决小泽无罪,同年11月12日,东京高等法院支持一审,19日,在无上诉的情况下最终无罪确定。针对小泽的无罪判决,民主党政治家再次分成两派分别表达了“欢迎”和“沉默”。
•2010年的调查显示,小泽居于日本政治家个人政治资金榜的榜首。
•2012年7月,小泽再次成立“国民生活第一”党,担任党代表,以“自立和共生”为旗帜,以反核和反增税为政策诉求。同年12月,“国民生活第一”解散并入持相同政见的“日本未来的党”,参加第46届众议院选举。鉴于羽田孜和渡部恒三宣布不再参选,小泉成为“竹下七奉行”中目前仍活跃在日本政治第一线的唯一一人。
(二) 政治主张:从“乘风破浪”到“返璞归真”
在1990年代的大畅销作《日本改造计划》中,小泽表现的是彻头彻尾的新自由主义者色彩,要求减少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书中提到的主张基本为小泉纯一郎政府所采用——如前文所述——改变了日本的政治和社会生态。然而,随着2003年自由党与民主党合并,并寻求与中左政党联合时,小泽逐渐转向了“大政府”的立场,而这种立场与主张的内容也与民主党纲领一致,成为了后来民主党胜选执政的根本原因。凭借教育补贴、废除部分税种、高速公路免费等福利措施,限制官僚权力,以及搬迁冲绳基地的反美态度,民主党在城市地区确立了优势,尤其是获得拥有全国66%工会成员的“联合”工会的支持。不仅如此,民主党通过“农户收入补贴制度”,在农村的议席数也超过了自民党,打破了自民党传统的农村优势。
关于小泽2003年前后的政策主张对比,下表选择部分重点以观其大略,既存在重大转变,也有一脉相承的成分【18】。
[1]也有人认为小泽转变的标志是2006年就任民主党党代表时,在两院议员总会上发言表示,“想要不变地生存下去的话,就需要有所改变……首先,我自己必须有所改变”。这被媒体称为是要给公众“新的小泽”的印象。
[2]由于党内的反对加上当时共产党批判民主党的“第三条道路”路线而失败。
小泽的政治主张总是在倡导“变革”,总是立于“当时”日本政坛的主流风潮之外,因此也总是被赶走。如此反复的退党、结党,以及从“右”到“左”的政策转变,使小泽在政治生涯尚未结束就成为谜团并近乎于传奇。此公到底是“政治思想家”还是仅仅是“权力斗争的小泽”,还远远未到能定论的程度。笔者也就只是贸然在此写一些半是学术分析半是无心感叹的文字。
如同日本政治自身的复杂性一样,自民党也是一个复杂的政党。一方面长期近乎于一党执政,身边围绕着一个由“世袭议员—大财团—官僚”组成的利益铁三角,使得日本看上去不是一个真正的“民主政权”。但在另一方面,全盛时期的自民党却又真正“接地气”,政治铁三角却又构成输送利益的渠道。然而,这坚固的结构又让日本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冲击面前脆弱无力。这个时候小泽横空出世,俨然时代的弄潮儿,《日本改造计划》中描述的,分明是一个美国式的“普世价值”:市场崇拜,弱化政府调控,引入两党竞争代替自民党内的派系协调,对外输出。
但是,被默认为是自民党“改革先声”的小泽,所看到的“改革”后的现实,大概与他的乐观想象相去甚远。最关键的是,改革之后的日本没有他所要的“活力”:大企业依然在国际上竞争乏力;金融业吞噬了日本引以为傲的实业;亚洲而不是美国越来越影响日本的经济命运;地方——作为一个传统的日本精英政治家政治家赖以生存的“地方”——凋敝死去;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取代“两党竞争”愿景的是现实政党的同质化和保守化;日本政治不再诞生“思想”等等。
于是,这时的小泽从弄潮儿变成了“老人”。比起“新自由主义”向“全球化”张开翅膀,“日本生活第一”把重心放回了“地方”,放回了日本的繁荣时代和那个时代所诞生的政治家所赖以生存的土壤中去。正在很多城市年轻选民看来是“倒退”和“保守”,因为那些“地方民”——日本人说这个词大概就类似于我国人说“乡巴佬”时的涵义——大约的确有着各种各样的“劣根性”,总之,很不“现代”。在年轻人看来,总是要和时髦的普世价值在一起,才是“改革”的和“进步”的,因此“国民生活第一”这种偏地方的口号自然很“保守”,很“没有勇气”。
但话又说回来,拥抱“普世价值”的浪潮,难道不仅仅是简单的随波逐流吗?而准备把那些看着就要被时代“淘汰”的土壤和人们重新活化,难道不是一件更艰巨更创新更具有“改革”意义的事情?“日本生活第一”党的三个口号是:生命,生活,地域再生。与此相应的政策是:废除消费税增税(对生活水准尤其是低收入者生活水准的保护);废核(实质是抵制大企业的权力);地方(治理)发挥主角作用的社会(财权和治理权向地方的转移)。这些看上去很简单的口号,实际上看来却是现在可以防止日本在保守右倾道路上一去不复返的唯一可能,尽管这个希望在今天看来甚为渺茫,盖全球化下的世界政治大势越来越倾向于一种单向运动/价值。不过,至少在日本,我们也看到,尽管在中央层面依然是两大保守政党(派系)的无聊游戏,但在地方,包括共产党在内的日本在野党和无党派人士正在寻求守护“生活”的对策,这也往往是容易被研究者忽略的。
【1】也因为新自由主义改革对原本保守结构的破坏,使得日本政治再不是“特殊”的,而是可以和其他发达民主国家政治变迁的实例进行对照比较。
【2】当然左派在使用“保守”一词的时候就带有批判意识。
【3】岸信介时代曾有学者称为“修正保守主义”的实践,与今天自民党宣称的“保守主义”相似,但当时只是一些政治家的倾向和实践,并没有获得党纲的正式认可。
【4】而经济本身却非常依赖世界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本身又过分依赖美国的意愿。
【5】1955年以来的自民党长期执政,社会党长期在野分庭抗礼的“特殊两党制”格局。
【6】自民党在众议院失去半数席位,第一大在野党社会党得票数锐减,社会党、新生党、公明党、日本新党、民社党、先驱新党、社民联以及参议院民主改革联盟联合执政,以从自民党退出自组日本新党的细川护熙为首相。
【7】笔者认为,这也是很多学者在谈到欧美民主国家的“政治危机”时难以被普通民众接受的原因。新自由主义改革后日本政治就逐渐变得可以用通用的知识进行解释了。
【8】从1996年通过该法案到小渊惠三政府时期,劳动派遣都只限于高技术工人和一些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不会对整体的雇佣状况造成影响,但制造业和建筑业却可说是日本的经济立国之本。
【9】数据来源:高橋均、「鳩山政権と労働組合」、『マスコミ市民』、2010年6月(497号);「2009年労働組合基礎調査」、『賃金•労務通信』、2010年1月。
【10】1960年至1991 年,日本第一产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总数的比率从百分之三十降至百分之七 ,而第二产业则从百分之二十八增至百分之三十四 ,第三产业从百分之四十二增至百分之五十九。1980年代,自民党迫于美国的压力,部分开放农产品市场,使农民蒙受重大损失,此外,进城的农民脱离了原来的选区,不再给自民党议员投票,自民党的得票率因此下降(自民党在众议院的绝对得票率从1958 年的46.75%下降到1983 年的32.78%)。
【11】实际笔者也曾在日本的不同地方目睹此类现象:除了东京都区域、阪神区域和环濑户内海区域等少数经济活跃区域外,小市镇——甚至是著名的旅游市镇,在旅游淡季也大抵如是——白天街头几乎难见行人,年轻人或者工作居住在远处的大城市,或者在附近的中型城市工作而晚上回到小城市居住,但随着教育及其他资源的集中,迟早也会搬往附近城市或者城市周围的卫星城居住。
【12】集小泉改革大成的当属“邮政民营化”,将属于公共机构的“日本邮政”民营化,合并地方邮政机构,提高“效率”。反对民营化的是利益直接相关的地方/农村民众、邮政省官僚和自民党内强大的“邮政族”势力,而支持的则是小泉为代表的青壮派政治家和深受新自由主义的“自由、高效”思想熏陶,反感传统政治家和官僚,却对农村和地方持冷漠态度的城市浮动选民。“邮政民营化”的最终成功似乎可以看做两个分裂的时代的标志。
【13】20世纪70年代以前,有40%的选票为不固定支持特定政党的浮动票,固定支持保守政党或革新政党的选票各为30%,进入80年代后浮动票上升到60%,保守政党或革新政党的固定支持票各占20%,到90年代浮动票进一步上升到80%,而保守政党或革新政党的固定支持票分别为10%。参考:福岡正行、「海図なき政党政治のゆくえ」、『中央公論』、1991年9月。
【14】事实上小泉连续执政5年半,是“平成”(90年代)以来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
【15】主要资料参考:奥野修司、「小沢一郎:覇者の履歴書」、東京:データハウス、2010。及相关报刊杂志等。
【16】选举初期小泽因罹患甲状腺癌,曾计划退出,但随后经过手术痊愈。这也一定程度上渲染了他的神奇经历。
【17】另外六人是小渊惠三、桥本龙太郎、梶山静六、羽田孜、渡部恒三、奥田敬和,小泽和后三人都是竹下派中的金丸系,前三人则属竹下系,后金丸系四人都退出自民党,并构成最初的民主党的中坚。
【18】主要参考资料:Ichiro Ozawa (1994). Blueprint for a new Japan: the rethinking of a nation. introduction by Jay Rockefeller; translated by Louisa Rubinfien; edited by Eric Gower (1st ed.). Tokyo: Kodansha International. 以及在《富士夕刊》上连载的本人专栏:<小泽一郎的刚腕专栏>。兼参考部分报刊杂志文章。报道和本人发言中在同一时期或有若干矛盾之处,以正式发言和主流报道为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