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理论学术研究观点要览(下)(4)

2012年理论学术研究观点要览(下)(4)

新闻传播学篇

“走转改”:传媒界的精彩亮点

传媒圈历来分业界和学界两派,许多情况下,业界关注的却是学界忽视的,而学界看重的却又是业界不屑的。然而,对“走转改”活动的认识,却获得了业界和学界双方的高度认同。从开展“走转改”活动到提出“走转改”精神,说明“走转改”活动已经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走转改”精神的问世,有力地昭示着:传媒界对自身行业的规律性认识已经有了更高层次的理性提升,对自身工作的能力把握有了更加坚定的充分自信。

学者认为:“走转改”精神是世界传媒界中独特的中国精神现象,它植根于中国大地,适合于中国气候,服务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强化“走转改”精神,有助于使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执政资源更加牢实。“走转改”精神的思想基础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反映论,我们越是深入实际、贴近生活,就越是能够体现“走转改”的精神实质。正如任何一种精神的显像从来都不是单色的而一定是多彩的一样,作为总方向、总原则和总框架的“走转改”精神,在不同的媒体身上必然会彰显出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品格。

学者认为,“走转改”及其精神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职业使命、事业准则中,要当思考型的记者、要做有思想的新闻;缺乏思想内涵的传播是没有分辨力的传播,缺乏思想提炼的报道是没有责任心的报道;要将淬炼的思想精华、点燃的思考激情融入每一篇调研报道之中,思考有多深,报道就会有多深;思想的张力有多强,报道的影响就会有多大。

主流媒体把握话语权的挑战日益增大

学者认为: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转型期,一方面表现为国内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和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另一方面表现为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同时,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为公众思想的表达、信息的获取、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更加自由多元的平台。上述种种变化,都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传媒转型等三大转型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的转型势在必行。学者认为,今天的中国舆论环境,也许是历史上最复杂的一个时期,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舆论场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今天中国社会的认知。同时,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发生变化,公信力和权威性都在受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两个舆论场上的声音时常会出现较量,塑造社会舆论共识的难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利益群体试图借助社会热点表达自己的主张,影响社会舆论和各方决策,个体感受代替集体意志、个别矛盾无限放大、关注“坏人”不关注“好人”——这些现象都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舆论环境、时代背景中要学会用均衡的眼光看待不均衡的中国可谓第一要务。

公共新闻学成为研究热点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风险冲突和突发性、冲突性社会事件,新闻媒体既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又要把握分寸,掌握火候,引导公众关注公共议题并参与相关讨论,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评判标准,这就需要建构公共新闻的视角。

学者认为,公共新闻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与公众的互动,引导公众自发地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来,而不是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的旁观者”,并促成一些社会事件得到合理合法有效地解决。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者认为,“公共新闻”要“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民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

“公共新闻学”要求新闻工作者视人民为公共事务的潜在参与者,而非受害者或旁观者;要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而非仅仅眼看着它被破坏;帮助改善公共生活,使得它值得人们关注。如果新闻工作者能够找到恰当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就能进步得到公众的信任,建立与逐渐远离的受众的关系,点燃专业的理想,以一种更实质的方式,促进民主的健康发展,而这才是我们给予新闻工作者权力和保护的原因所在。

(作者尹韵公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