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笔者曾为观察者网的读者们献上《一样的对俄军购,不一样的未来》一文,简评了俄中军事贸易能够存在的前提,并大胆的展望了中俄军贸的未来。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俄间的军事技术贸易,希望能对读者读懂中俄两国军事及其他高技术项目合作的信息有所助益。
苏联的遗产价值几何
1991年,苏联红旗落地,俄联邦诞生了,它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在高科技领域,苏联为俄罗斯留下的遗产究竟有多丰厚,我们来盘点一下:
苏联是一个超级大国。超级大国之所以能够称为“超级”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可以进行大量看似“闲棋冷子”的前沿项目投资,从而牢牢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浪潮。苏联在科技前沿领域的投资从来就没有吝啬过,至苏联解体前,在核技术、航天、理论物理、数学等前沿和基础性领域,许多成果至今具有先进性。此外,苏联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独一无二的成果和技术数据。再有,苏联在冷战结束前有大量已经完成前期预研,甚至有原型机的高技术项目和方案,同样是待发掘的宝藏。
对于需要追赶西方国家发展步伐的中国来说,苏联的这份遗产无异于一剂滋补良药。近年来我国在基础项目上的投资也很惊人,但这类项目没有二、三十年的持续大投入根本见不到成果。
接触苏联遗产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类似的战略机遇苏联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遇上过两次,一次是20年代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危机向苏联敞开大门,把握这次机会加速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为打赢二战奠定了基础。另一次是二战后苏联和美国瓜分纳粹的技术遗产,这帮助苏联成功的突破了尖端技术方面的瓶颈,为全面冷战做了铺垫。
中国通过90年代苏联解体后初期引进的苏联专家和技术帮助大大提升了本国工业的技术实力。但那时中国家底还不够厚,错过了“深挖”苏联遗产的机会。而今,中俄高技术贸易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买卖双方需要重新议价的时候到了。
抱着祖宗的金饭碗讨饭的尴尬
前面我们说了苏联遗产的巨大价值,那么作为苏联联合国席位的继承者,俄罗斯它为何要出手这笔祖产呢?这就要从俄罗斯的现状做一分析了。
我们前面说过,苏联的遗产中价值较高的一部分就是那些解体前已经达到半成品状态的技术。这些技术要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中间仍需巨大的投入。然而俄工业产品严重滞销,大多数工厂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技术水平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俄产业与苏联时代相比,许多方面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已经无力完成苏联留下的“遗作”。
米格飞机制造公司是俄航空工业衰落的典型,苏联解体前,米格已经造出第五代战斗机的原型机米格1.44,苏联解体后至今,这架飞机除了2000年2月29日惊鸿一瞥的首飞,就再无音讯。该公司在苏联解体后20年最重大成果是完成了80年代设计完成的米格-29M战斗机,随后给它改了个名字叫米格-33,以它为基础造出了米格-29K舰载机,卖给了印度。有人将俄罗斯对外推销高技术装备的手段总结为“科技以改名为本”。
21世纪以来,普京一再许诺要给俄罗斯人民一个“强盛的大国”,然而面对现实,俄罗斯不得不悄悄调整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
苏联海军曾以“戈尔什科夫元帅”的名字命名了一艘排水量4万吨的航空母舰——就是现在卖给印度的这艘。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俄罗斯为自己的海军新建的第一艘战舰名字也是“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但只是一艘排水量4500吨的护卫舰。就是这种战略调整的直接写照。对于已经退缩到彼得大帝前边境的俄罗斯来说,维持一支强大的远洋舰队已无必要,苏联时代留下的那些巨大战舰的设计图,资料和经验对于今天的俄国已经变成了鸡肋。
对俄国来说,苏联遗产已经成了祖宗留下的金饭碗,还是出手吧。然而麻烦的是:这份遗产,全世界范围内,合适的买主还真不多。俄不愿把事关国家安全的“独门”技术卖给在战略上咄咄逼人的西方。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本国技术实力太弱,不可能有效利用这份遗产,宁可向俄国直接购买“以改名为本”的技术装备应一时之急。算下来,能让俄国卖出不错价钱,又在国防安全领域对它没有威胁的买家,就只剩下一个东方大国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