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遗产引发话题——中俄军事贸易(2)

一份遗产引发话题——中俄军事贸易(2)

中俄军贸,分分合合的20年

虽然中俄两国是“一个愿卖,一个愿买”的两厢情愿,但历史上交往颇深的买卖双方都不是印度、日本式的“冤大头”,生意上的斗争和合作从来没有中断。我们来回顾一下中俄两国20年来的军事技术贸易中的那些故事。

尼古拉斯凯奇的电影《军火之王》中谈到苏联解体后的时候,有一段台词:“冷战结束后,AK-47步枪是俄国出口最多的产品,其次坦克、飞机……还有酗酒有自杀倾向的诗人……可以肯定的是,没人对他们的汽车感兴趣。”

这段讽刺性的文字不幸说中了苏联解体后的真实状况,那时的俄罗斯,只要能拿到钱,什么都愿意卖。

苏联解体前,中苏签订了苏-27引进协议,俄罗斯则继续执行了这一协议。交易中中国最大的收获除了资料和设备,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整套的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规范,系统工程方法等。尝到甜头的中国此后通过各种手段取得苏联遗产提升本国技术实力,中国的军事高技术行业这一时期受益于此,成功的自我升级了两代技术,并建立了自我升级的能力。至21世纪,中国已经在很多技术领域追上俄,部分还取得了领先地位。这时的俄已从苏联解体后的混乱中稳住了阵脚,发现中国已非当年吴下阿蒙。于是在俄国内保守势力极力游说下,俄政府开始对中俄军贸“划线”。拒绝向中国提供一系列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舰用燃气轮机、巡航导弹、卫星导航等项目上都是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转向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同样继承了部分苏联遗产的国家寻求合作。俄罗斯本来对中国航母舰载机项目存在想法,希望用中国的资金翻新其多年未开工的舰载机生产线,要价很高。中国从乌克兰获得了苏联时代的早期原型机后迅速自行研制成功舰载机,俄罗斯这才痛感偷鸡不成蚀把米。如果不是印度江湖救急,奉上美元让俄翻新米格-29K舰载机生产线的话,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就要面临无机可用的状况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研能力正在快速提高,甚至在四代机这样的尖端技术领域超过了俄的水平。同时,在国际军贸市场上,中国开始蚕食俄传统市场,最近几年中国的外销型坦克把标榜“零成本,只收改装费”的俄美二手坦克都给挤到了市场边缘。甚至原来一直只有俄罗斯一家独占的苏-27/30系列战斗机维保升级市场也开始出现了来自东方的新卖家。俄罗斯这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政策似乎过于不切实际了。

今年中俄之间的新一轮军贸协定,让我们看到中俄军贸关系的新变化,在这次的苏-35战斗机贸易和“拉达”级潜艇合作协议中,双方都商定了关于知识产权转移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看到俄罗斯展示的一些中国多年来希望获得但俄国坚决不给的东西,比如先进航空发动机等。近期更是出现了中俄联合研制新直升机等的消息。虽然有些晚,但是如果越过现象看实质,这背后是俄国终于想通了中俄贸易的未来前景问题。俄已认识到中国现在的眼光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水平,不开放苏联遗产中最核心最宝贵的部分,中国根本不会拿出真金白银来交换了。在这种情况下,中俄军贸将进入以合作研制,互补贸易为主的阶段。

俄罗斯现在到了必须考虑在苏联的遗产吃完之后如何维持自己的高科技产业的问题的时候。俄已经无力全面追赶世界最先进技术。瑞典作为一个中等国家却能在国际高技术市场上维持一席之地这个经验值得俄借鉴。“瑞典”道路的核心是保持部分独特先进装备生产研发能力。积极为国外合作伙伴做配套,本国的主力装备通过购买或仿制解决。这不失为一条在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维持国防实力的新道路。如果俄走上这条道路,对中国军工产业将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