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生:稳增长与调结构如何共赢?

彭文生:稳增长与调结构如何共赢?

2013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面临共同主题:如何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保持平衡?主题一致,但情况有别,所以对策不同。

简言之,中国宏观政策将呈现“宽财政、稳货币”,欧美则是“紧财政、宽货币”,共同带动全球经济温和复苏。但欧美“紧财政、宽货币”的组合,刺激增长力度受限,中国“宽财政、稳货币”可能加剧政府部门对私人部门的挤压,经济反弹之后的期待是改革再出发。

中国:“宽财政、稳货币”

近两年经济增长放缓反映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交织,对2013年的经济有两层含意,稳增长需要宏观政策维持相对宽松的态势,而政策组合中货币政策受到制约,财政政策在逆周期操作中的作用较大。2013年宏观政策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增长目标。随着劳动力增长放缓、加入WTO制度红利消退、房地产泡沫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反映长期总供给能力的潜在增长率逐步下行。当前失业情况不严重,但通胀压力也不大,说明7.5%左右的经济增速离潜在增长率不远。

从总需求看,私人部门自主增长动能还是偏弱,2013年要达到7.5%的增长,并不容易,需要宏观政策对总需求的扶持。近期数据显示,增长企稳回升,但这主要反映政策放松,尤其是基建投资的拉动,经济自主增长动能并不稳固。

就政策促进短期需求而言,“宽财政”效率较高。不同于欧美政府债台高筑,中国政府负债率低,2011年政府负债占GDP比重的47%,显示“宽财政”空间较大。同时,由于财政资金对基建项目的投入往往带动地方政府来自其他渠道的配套资金,尤其是银行信贷,财政政策拉动需求的乘数较大。财政和货币政策难以分开,可以说是中国版的“财政主导”的宏观政策。预计2013年财政赤字比2012年上升,拉动GDP增长0.2个-0.4个百分点。

与财政政策形成反差的是,现阶段中国的货币环境受不同方向的因素影响,政策“过紧”和“过松”的风险同时存在,使得政策当局在操作上比较谨慎,稳健为上。中国房地产泡沫未破,一些导致投资性购房需求的结构性因素仍在。虽然行政性限购政策对遏制投资性购房需求有一定帮助,但房价上升预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宽货币”可能导致住房投机卷土重来,大幅推升地产价格。就房地产市场来讲,货币政策有“过松”的风险。同时,中国存在内在紧缩压力,对实体经济,政策有“过紧”风险。由于人口结构变动,储蓄率已经开始下降,过去高储蓄支持的货币信用扩张,难以持续。

过去几个季度,货币信用这种内在紧缩的压力已露端倪:包括企业杆杠率处在高位、私人部门对外资产配置带来资金流出压力和银行安全资产比重回落、银行惜贷情绪上升等。用“稳货币”避免政策“过紧”和“过松”,是合理的选择。预计2013年广义货币增长目标维持在14%的水平不变。

在“宽财政、稳货币”的政策逻辑大框架下,2013年的中国经济走势将呈现四大特征:

第一,经济增速小幅回升。预计2013年GDP增速从2012年的7.7%上升至8.1%。复苏动能主要来自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快,以及企业再库存。从季度走势看,2013年GDP同比增速基本持平,环比走势前低后高。

第二,消费贡献仍居首位。尽管边际上增长回升动力主要来自投资,但消费将继续成为三驾马车之首。2011年中国GDP增长中消费的贡献自2001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预计这一态势将持续。背后推动因素主要是人口红利的见顶放缓,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转移的空间下降。

第三,通胀总体温和。基于总需求扩张动能小幅反弹,预计2013年CPI通胀呈现小幅回升的态势,同比、环比均是前低后高,全年平均2.7%。当前猪肉和粮食供给条件良好,2013年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可能性小。在投资和企业再库存的带动下,预计PPI涨幅将从2012年的-1.7%回升至2013年的0.7%。

第四,企业盈利改善。虽然2013年GDP实际增速回升幅度较小,但是考虑到PPI的回升幅度较大,预计名义GDP增速将由2012年的9.6%反弹至11.2%。企业盈利更多与名义值相关,名义GDP增速显著回升,有助于企业经营状况改善。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