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紧财政、宽货币”
全球的情况与中国有所不同。欧美增长疲弱,失业率处在历史高位,政策制定者激烈辩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目前失业是结构性的,还是周期性的?如果主要是结构性原因,逆周期货币宽松,不仅不能够解决就业问题,反而会造成通胀压力上升,出现类似于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如果主要是周期性原因,那么逆周期政策操作就要加大力度。
以美国为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目前的失业虽然存在随着低端产业迁出美国、低技能的劳动者长期不能充分就业的结构性原因,但很大部分还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这是延续扭曲操作、连续推出QE的一个重要判断基础。支持这个判断的一个证据是,如果当前美国高失业主要是结构性的,那么我们应该看到,长期待业者的就业概率相对于短期待业者而言在下降。而事实上,美国长短期失业者就业概率差一直比较稳定,说明两者都受到总需求不足的抑制。
宏观政策如何刺激总需求?一方面,财政紧缩在所难免。发达国家总的政府债务负担从危机前占GDP的74%,上升至2012年的110%,显著超出了90%的警戒线。债务负担高悬,使得欧美政府难以通过财政扩张刺激经济。预计2013年欧洲的财政紧缩将继续,虽然紧缩力度比2012年小一点,而美国也难以避免一定程度的财政紧缩。
另一方面,欧美货币信用面临长期紧缩压力,货币政策扩张效率降低。资产泡沫破灭后,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受损,加上金融监管制度趋势性收紧,欧美银行长期面临去杠杆压力,这也给欧美货币信用带来超越短周期的紧缩压力。虽然央行通过量化宽松等手段不断释放基础货币,但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始终有限,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下降。
对欧美而言,解决短期与长期矛盾的宏观政策组合是“紧财政,宽货币”。在财政紧缩环境下,“宽货币”被发达国家央行普遍认为是当前走出周期性衰退的必要条件。“紧财政、宽货币”在欧美近代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政策组合。近年来欧美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例如英国央行和美联储购买政府长期国债,以及欧央行直接货币交易(OMT)计划引发了诸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能否分割的质疑。这是欧美版的“财政主导”的宏观政策。
综上所述,2013年虽然欧美货币大幅宽松,但对总需求拉动力量有限,通胀也总体温和。“紧财政”拖累美国年初增长,而“宽货币”可能使美国房市复苏与企业投资加速,带动2013年下半年增长反弹,欧债危机尾部风险下降,经济有望微弱复苏,走势前低后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