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中英:研究中美关系的三个方法论(2)

庞中英:研究中美关系的三个方法论(2)

从“后霸权”之争认识美国

我要指出的研究中美关系方法论的第二点是,我们要从美国学术界“后霸权”争论的角度思考问题。美国霸权一度在20世纪70-80年代遭遇到很大的挑战,于是美国学界出现了“霸权衰落”的争论,产生了诸如《大国的兴衰》那样的名著(保罗?肯尼迪著),和反驳美国霸权衰落的“软实力”论(约瑟夫?奈著)。

当前关于“霸权衰落”的争论与当年不同,主张者言之凿凿,反驳者理由不足。所以,我们应该看到,美国霸权正在走向衰落或者终结,至少可以做出这样的学术假设,并根据此种假设制定对外政策。美国居霸权之位的(1979-2009年),中国如同处在同一国际体系的其他非霸国家一样,按照常规和逻辑,不得不与美国建立一种霸权和非霸权之间的关系。中国为此还提出了著名的美国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的说法,对美国诱之以利,而且中国经济长期的增长,可以保证对美经济关系是公认的中美关系的“稳定剂”。

如今,“重中之重”难以持续。

第一,中国国内压力持续。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经济在西方经济衰退下的严重下滑,而且在民意越来越介入外交的情况下,官方的中美关系,不得不受到民间中美关系的制约。2010年,从中国官方郑重否定美国高层战略家主张的“两国集团”——即“中美国”提议(G2)就能看出这一点。

第二,中国面临国际压力。如果中国与美国成立排他性质的“两国集团”,不管是中国的敌人还是朋友,都会有异议。所以,G2提议一出来,国际上反对声音为主,赞同为少。

第三,中国继续“让利”,等于“惯坏”了华盛顿和华尔街。利之所在,美国自然得寸进尺。得寸进尺是人的“理性”行为,但国际关系中这一“理性”行为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处在“后霸权”时代的美国,主要任务是“恢复”其正在流失的霸权和既得的世界秩序,防止中国挑战这一霸权。所以,一些怪现象发生了:比如,中国越是告诉美国人中国无意于霸权,继续推行“不挑战”、“不称霸”的策略,美国越是把中国当做“头号挑战者”;中国越是满足美国的得寸进尺,美国越是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进而中国越是不解和不满。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