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七: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2012年是雷锋牺牲50周年。“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国各地各行业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内容广泛的学雷锋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思想理论界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深入解读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有力推动了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讨论中,也出现了不良言论和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借否定雷锋精神来否定学雷锋活动。有的人质疑或否认雷锋其人其事的真实性,有人肆意歪曲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污名化。还有人称,雷锋所谓的“共产主义的忠诚”,是一种“愚忠”。这些错误观点和言论,其结论就是认为雷锋精神并不值得学习和颂扬。二是继续鼓吹“雷锋精神过时”论。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适合于物质匮乏、经济落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今天我们实行的是强调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雷锋精神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
事实上,“雷锋精神过时了”的声音,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不绝于耳。对于贬议雷锋、否定雷锋精神的种种错误言论和观点,思想理论界以深入的正面解读给予有力回应。学者们认为,新形势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相互排斥,二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深入发展,越是需要我们牢固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学者们分析指出,任何一个社会都应倡导某些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最生动、最鲜活、最具有说服力的载体,来解决传播力的问题。雷锋精神所倡扬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能够匡正道德失范,能够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够增进社会道德认同。这正是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所在,也是雷锋精神的永久生命力所在。
热点八:关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界、理论界围绕莫言获奖展开积极讨论,普遍高度肯定其意义,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
一是否定或扭曲莫言获奖的文学意义。部分人对莫言获奖持否定态度,认为莫言不能代表中国文学或者说中国现实文学的最高水准,并由此对莫言获奖展开了种种推测。一些人认为,莫言获奖是因为迎合了西方人窥探中国社会或者中国人性的某种口味。还有人指出,莫言是一个站在现代启蒙文化、现代白话文创作废墟上的一位作家,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作为方言而不是作为普通话的胜利。对此,一些专家指出,莫言获奖是文学界的一件喜事,表明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认可,我们更应该关注它对于推动中国文学进步的积极意义。
二是生硬搬弄莫言获奖的政治意味。一些人不遗余力地挖掘莫言获奖背后的政治意味。其矛头所指,就是文学或者文化与体制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政治能不能干涉文学,还是文学本身就是“体制化”、“政治化”的反映。一些人认为文学不能脱离政治而存在,莫言作品的无意识形态特征及其言行恰恰体现了文学对政治的妥协。有些人甚至批评莫言在这方面有双重人格,说莫言自己声称不应该用政治干涉文学,而他抄写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恰恰是主张用政治干涉文学的。
三是盲目“消费莫言”。伴随着文学意义上的争论,汹涌而来的就是急于“消费莫言”的商业化倾向。从莫言获奖到现在,高密红高粱火了,商标“莫言醉”火了,莫言旧居火了。对此,有学者指出,这种“消费名人”的社会现象,包含着众多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更是当前社会发展和时代嬗变形势下的一种表层映射。如果一个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作家的文字,不能触动大多数国人的心灵,不能成为某种文化和价值的认同,那么,莫言获奖带给国人的骄傲,或只是一场虚荣的狂欢。
学者们指出,应该把莫言的得奖效应引向关注文学本身的社会价值。对于莫言获奖,我们更应该关注其文学意义,思考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每一个人怎样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尽一份责任出一份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