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科技创新之笔,绘就全球食物供应新图景

以农业科技创新之笔,绘就全球食物供应新图景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13日在北京平谷开幕

据央视新闻10月14日消息: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13日在北京平谷开幕,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名嘉宾,共话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助力全球粮食安全。

建设韧性食物供应体系+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开幕XxjdzbC000067_20251013_CBMFN0A001

10月13日,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观众在同期举办的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参观游览。(大会主办方供图)

金秋十月的北京平谷,因这场国际农业科技盛会持续汇聚全球目光。作为推动全球粮食安全协作的重要平台,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以“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为核心议题,汇聚9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涉农领域精英共商破局之策。当前,全球农食系统正面临气候变化加剧、地缘局势波动、人口持续增长的压力,联合国粮农组织更预警2030年仍将有5.82亿人面临食物不足——在此背景下,大会传递的核心信号清晰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既是破解全球粮食安全困局的“金钥匙”,也是构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的“定盘星”。而中国以技术突破夯实基础、以创新生态赋能发展、以国际协作搭建桥梁的实践路径,正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硬核科技突破,为食物供应装上“智能引擎”。韧性食物供应体系的核心,在于用技术打破资源约束、抵御风险冲击。本届大会上,一系列“高精尖”成果的亮相,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如何让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迈向“知天而作”。中国农业大学发布的神农大模型3.0,通过动态稀疏机制与增量压缩技术,不仅将模型算力缩小50%,还让关键任务性能提升5%,这一降本增效的创新,直接推动农业AI从实验室的“能用”走向田间地头的“好用、普惠”,无论是精准育种、智慧种植还是灾害预警,都有了更易落地的智能工具。在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上,这样的技术突破俯拾皆是: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建成国内首条200升细胞培育鸡肉工业化生产示范线,打破传统养殖对土地、水资源的依赖;北京首朗生物科技将工业尾气转化为高蛋白饲料原料,乙醇梭菌蛋白年产能达2.32万吨,实现“变废为宝”的资源循环;国家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更将甘蓝不育系创制周期从8年压缩至2年,让良种培育跑出“加速度”。这些技术不仅破解了“耕地少、淡水缺”的中国难题,更为全球应对“资源紧约束下的粮食增产”提供了技术范本。

创新生态构建,为食物供应筑牢“制度根基”。如果说技术是“引擎”,那么完善的创新生态就是“油路”,只有打通从科研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才能真正转化为粮食安全的“生产力”。北京平谷的实践,正是创新生态构建的生动样本。作为北京“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平谷以“一港两翼三镇全域全场景”布局为骨架,集聚了首农、拜耳、博瑞迪等多家龙头企业,通过117个“博士农场”吸引411名农业专家落地,推动超百项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背后是政策的精准赋能: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组建科技发展中心,优化投入机制、修订资金管理办法,用33项“小切口”试验示范项目破解实际难题,让科技攻关更接地气。更值得关注的是“揭榜挂帅”机制的推行:首农集团投入3000余万元开展智能温室国产化攻关,将大番茄产量提升至每平方米45公斤;大北农、京研益农等企业通过“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市场验卷”的模式,形成梯次分明的创新梯队。如今,北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75%,近70%的在研农业科技项目有企业参与,这种“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人才支撑”的生态,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筑牢了制度根基。

国际协作搭桥,为食物供应汇聚“全球合力”。粮食安全是全球性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本届大会之所以被称作农业“达沃斯”,正因为它搭建了一个跨越国界的协作平台,让中国经验与全球智慧碰撞融合。国际水稻研究所总干事伊冯・平托直言“人工智能能加速水稻辅助育种”,联合国基金会气候与食品事务主任拉塞・布劳恩盛赞“中国水产养殖兼顾可持续生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些评价的背后,是中国对全球农业合作的开放姿态。从农业中关村合成生物产业园揭牌,到神农大模型3.0向全球展示“低成本AI赋能农业”的可能;从南南合作议题的深入探讨,到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技术、模式的引进需求,中国正以“合作者”而非“主导者”的身份,推动全球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正如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所言,“科技创新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关键”,而这种创新从来不是“闭门造车”——大会期间40余场平行会议、国际交流活动,100余家国内外企业参展的博览会,让90多个国家的嘉宾既能分享中国“博士农场”“韧性供应链”的实践经验,也能贡献本国在设施农业、智慧养殖等领域的创新成果。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协作,正是构建全球韧性食物供应体系的核心要义。

从神农大模型的“智能跃迁”到农业中关村的“生态成型”,从中国田间的“技术落地”到全球舞台的“经验共享”,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所展现的,不仅是一场农业科技的“盛宴”,更是一条通往全球粮食安全的“路径”。当极端天气仍在威胁粮食生产稳定性,当资源约束仍在考验农业可持续性,唯有以科技创新为笔,以制度创新为纸,以国际协作为墨,才能绘就出“人人有饭吃、时时有保障”的韧性图景。而中国,正以自身的实践证明:农业科技创新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唯有携手同行,方能共筑农食未来。

作者:黄登明

责编:王灿熙(实习生)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王灿熙(实习)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