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遭遇毁灭性打击
近年来,全球兴起大力研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热潮。在此国际大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产能急剧扩张。如今,中国光伏产品的出货量已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可谓当今世界光伏业的龙头老大。然而,中国光伏产业诞生伊始就先天不足——原料和销售“两头在外”。在由上游硅料、中游组件和下游电站所构成的全球光伏产业链中,中国光伏产业呈现出在制造方面具有成本和规模优势,但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少、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畸形发展态势。
一方面,中国光伏产业并未拥有真正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主要是充当海外廉价组件生产商和代工商。比如多晶硅产业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七大厂商手中,包括美国的Hemlock,挪威的R E C、美国的M E M C、德国的Wacker、日本的Tokuyama、Mitsubishi Material和SumitomoTitanium,它们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应,并获得了太阳能产业最丰厚的利润。具体来说,美国擅长研发,太阳能发电设备使用率并不高;欧盟则擅长生产太阳能的机械;中国主要承接了太阳能电池及组装环节,并且中国光伏企业需花高价进口大量核心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例如,中国生产光伏板所需的多晶硅大多从欧盟和美国进口,制造光伏板的机器也主要购自德国和法国。
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光伏市场很小,有待开发,中国光伏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特别是欧美光伏发电市场。中国光伏产品有近90%出口到欧美市场。
中国光伏产业这种畸形的发展态势意味着,一旦欧美等国在技术含量高的多晶硅料供应上、或者在光伏发电组件的进口上施加限制措施,中国整个光伏行业便面临困境。美欧相继对华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并做出或即将做出惩罚性裁决,已经给中国光伏组件制造业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目前80%的多晶硅企业停产,80%的相关从业人员处于待岗和下岗状态。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1110亿元,整体负债率超过70%。
折射出欧美的不平衡心态
发展太阳能产业是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挑战的重要措施。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投融资、产业分工和科技合作的共同结果,中国为世界提供了质优价廉产品,有效降低了各国光伏发电建设和应用成本,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面对中国蓬勃发展的光伏产业,欧美心态不平衡之处在于:过去全球出现了一个新的创新型产业,可能会全产业链集中在欧盟或者美国,这样他们享有创新的收益也就会更大;而中国目前通过产业政策及地方政府的扶持,从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分到一杯羹,尽管大多属于低端部分的利益,但已使欧美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享有了。
欧美打压中国光伏产业,其最终目的和战略意图就是要遏制中国在新能源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美欧不能容忍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革命中有任何领跑世界的机会与实力,正在谋求从战略、贸易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对中国的新能源发展进行遏制,确保欧美在未来战略产业方面的领先地位,这典型地反映了在国际能源领域一场新的控制能源主导权的争夺——新能源,新战场。新能源,正在成为各种国际政治力量进行合作、竞争以及发生冲突的新领域。
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掌握世界经济主导权
低碳经济主导世界能源技术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共同需要,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由于低碳、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是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低碳化,低碳经济正在逐步主导世界能源技术发展方向。为此,当前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地位不断上升,正在获得迅速发展,并大有最终要替代石油、煤炭等环境污染大的“脏能源”的趋势。
到2011年初,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制订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或刺激计划。例如,根据欧盟制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欧盟能源消费的比重将由目前的12%上升到20%;日本提出到2030年要使海上风力、地热、生物质、海洋(波浪、潮汐)四个领域的发电能力扩大到2010年度的六倍以上。即使中东产油国也开始追求能源结构多元化,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例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已推出了“2030年综合能源战略”。根据该战略,至2030年,迪拜将实现从化石能源向生态能源的转化。届时,70%的能源将来自天然气,12%依靠清洁煤炭和核能,5%来自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国际能源署在其发布的《2012世界能源展望》中预测,可再生能源的作用在未来几十年将日益显现。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总发电量的近三分之一,其中太阳能的增速最快。与此同时,生物能源的供应也大幅增加,水电、风能和太阳能成为全球能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世界能源领域正在掀起一场新的变革。目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中的比重还小,但会逐年增加并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壮大。围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已经开始,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来临,即围绕低碳、减排新技术,发展节约资源的新能源经济时代。
全球范围内对传统能源资源的控制和争夺仍在继续,对新能源的控制和争夺已经展开。世界各国不仅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新引擎和新增长点,还从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来定位新能源发展和新能源贸易,更是从战略高度把新能源作为提高本国核心竞争力、占据未来制高点、争夺国际领先地位的战略新兴产业。这是因为,谁抢占了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谁就可以掌握未来世界经济的主导权。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均在努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已经开始抢占新一轮能源变革和能源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将深刻影响国际关系演变
这场发生在新能源领域的争夺,必将对国际关系的演变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已初见端倪,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国际社会围绕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供应安全、环保标准、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博弈将更加尖锐复杂,并进而成为影响国际关系演变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将企图利用其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领域的优势地位,主导世界能源领域乃至世界经济领域的规则制定权,从而继续维持乃至进一步巩固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二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这场新能源产业革命进程中,先进的能源技术主要由科技水平领先的发达国家掌握。发达国家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研发、生产、布局上占有绝对优势,处于领先地位,主导世界能源未来发展方向。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难以独立开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只能仰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受这一现实的制约,广大发展中国家很难享受到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革命的实际好处;相反,世界能源格局将会变成发达国家以天然气、新能源、核能、清洁能源为主,发展中国家以高价的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脏能源”为主。相当一批发展中国家将陷入新的“能源贫困”。并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的这一大背景下,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占据有利地位和道义制高点,发展中国家由于新能源、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落后、利用程度低,仍不得不过度依赖传统的化石抢占能源,因而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将会更加被动,并因此有可能付出高昂的政治、外交、经济代价。这些将成为长期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一个新的重要因素。
三是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在新能源领域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在新能源领域,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一方面,有可能凭借其人力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后发优势等,在新能源产业链条的某个环节或产品上,具有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下的实力与地位;另一方面,毕竟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底子薄,难以与发达国家全面竞争。因而,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在新能源领域,既围绕该领域的主导权发生激烈争夺,又能够相互合作,共同推进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将呈现合作、竞争与冲突并存的复杂局面。中国与美国、欧盟在太阳能领域的光伏之战便是很好的注解。中国与美国、欧盟在全球光伏产品市场上既相互竞争,也相互依赖;既有合作共赢的广阔空间,也有激烈争夺的商业利益和战略利益。
四是美国的能源地位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其继续维持全球霸主地位。美国几乎是当今世界惟一一个常规能源与非常规能源均极为丰富、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均较为巨大、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先进、能源获取和进口成本低、能源资源增长潜力大的国家,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能源大国和能源强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美国能源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摆脱对化石燃料资源的依赖,走可持续、环境友好的能源发展道路。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领域,美国试图领导一场史无前例的新能源革命,通过开发利用新能源,摆脱对石油等传统的“脏能源”的依赖,并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未来美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美国提出要在全球范围“引领世界能源未来”,就是要成为新能源技术、节能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智能信息产业的全球领跑者,引领未来传统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替代技术,从全球政治、外交、合作的视角主导全球能源的开发利用。美国希望凭借其在国际舞台上较大的影响力,通过“引领世界能源未来”,进而引领世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继续充当世界经济的领头羊,成为制订国际规则的领导者。无可否认,美国科技发达,科技的原创性和市场化程度很高。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在智能电网、第二代生物质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开发利用以及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等方面将长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在全球范围内的能源技术输出和转移上也将处于主导地位。可以说,在当前全球能源领域的新变革、新趋势上,美国进一步确立了其全球能源强国的地位,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其全球霸主地位。
中国的能源安全之路
中国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2011年石油年产量达2.03亿吨,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气年产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却是自身能源供应短缺的国家。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更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近年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石油海上运输安全风险加大。能源储备规模较小,应急能力相对较弱。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增加了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的难度。
面对国际能源领域的深刻变化,中国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必由之路在于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着力调整能源结构。如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能源储运设施建设,提升储备应急保障能力;积极推动能源进口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多元化;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与合作,维护国际能源安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