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开发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一段时间,传统开发模式造成的严重生态影响,使我国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正承受巨大压力。近年来,我国在统筹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系统性矛盾依然突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从总体设计与路径深化两方面协同推进,通过科学划定生态边界、严格管控开发强度,实现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动态平衡。
总体设计:统筹推进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修复
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生态保护修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形势下,构建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协同治理机制已成为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
完善机制与法规,筑牢生态根基。当前亟须进一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一方面,我国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体系和最严密的法治体系守护生态环境,已构建起涵盖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近年来,土地管理法、森林法、长江保护法等重要法律相继完成制定修订,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等领域的立法工作有序推进,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另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础性地位的确立,构建了覆盖全地域全类型的用途管制制度,实现陆海空间统筹布局,显著提升了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划定红线与分区,明确保护重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在于构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公园体系”的双重保障机制。我国创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目前已划定约319万平方公里红线范围,覆盖重要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为生态保护划定了刚性空间边界。同时,首批设立了三江源、大熊猫等5个国家公园,不仅是对最具生态价值的核心区域实施最严格保护,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两项制度创新既为我国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
推进重大工程,提升生态修复成效。近年来,我国统筹推进陆海生态修复,实现“从山顶到海洋”的整体性治理,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持续提升。“十三五”以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治理面积超1亿亩,完成480万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海域生态修复同步推进,整治海岸线近1680公里,恢复滨海湿地超75万亩,红树林面积增至45万亩。同时,通过建设1000余家国家级绿色矿山和50个绿色矿业示范区,实现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协同推进。
构建标准体系,强化科学指引。我国创新建立“分区管控+标准引领”的生态治理体系,通过《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试行)》将全国划分为6个一级、47个二级、233个三级生态区,实现精准空间管控与监测预警。同时,构建“1+N”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并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标准与国内标准有机融合,显著提升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路径深化: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修复协同并进的具体措施
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自然资源开发边界管控的具体措施,推动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修复协同并进,持续提升生态治理效能。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开发与国土生态安全管控法规。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亟须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构建兼顾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保障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应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制定自然保护法,吸收“取之有制,取之有时”的传统生态伦理精华,明确资源开发的时序性、节制性要求,形成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性法律框架。二是推动绿色GDP核算落地,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等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建立跨部门数据交换机制,完善资源环境统计指标,并逐步将核算结果与干部考核挂钩。三是明确补偿区域的保护责任与期限,建立“保护者受益、损害者赔偿”的横向补偿机制,确保补偿资金用于生态功能提升,避免“重补偿、轻保护”。
构建科学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构建需要以系统观念统筹各方,以高水平空间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未来的工作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统筹“三区三线”划定与实施,并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推动形成“良田连片、产业集聚、村庄集中”的集约发展格局。二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协调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将生态风险防控纳入国土空间安全评估体系。三是大力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着力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切实解决空间无序化、耕地细碎化、土地利用低效化和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充分发挥国土空间的价值和功能。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智慧监测体系。随着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数据驱动、科技赋能的现代化治理模式正逐步形成。为统筹开发与保护,应进一步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全国自然资源野外综合观测站网的统一建设,构建数智化评价平台。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地面监测等“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能力,建立覆盖数量、质量、生态的全要素动态数据库,确保数据的有效性。二是推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安全监测指标体系,应覆盖水、气、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关键要素,构建预警、巡查、执法的闭环管理体系,提升生态风险防控水平。三是强化国土生态承载力导向,完善生态承载力智慧化评估方法,明确自然资源开发的临界点,严格管控开发强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
推动“数智+政策”赋能生态治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革新与政策激励双轮驱动,可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态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安全可视化大模型,模拟不同开发情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优化资源开发时序与强度。进一步整合多源数据,建立动态风险评估体系,为生态安全预警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政策组合,激发企业绿色技术研发活力,扩大绿色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领域突破。三是建立“国内开发+循环利用+替代资源”三位一体的资源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研发,降低对传统资源的依赖强度,减少对自然资源消耗,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此外,仍须加强跨学科协作,推动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化,形成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加快共筑全球生态安全屏障。在全球生态环境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一是积极履行自然保护修复领域有关国际公约义务,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向世界分享生态保护修复的中国方案。二是不断完善自然资源开发与国家生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交流机制,发挥国际专家智库的作用,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提升生态治理法治化水平和治理能力。三是推动建立双多边资源开发与生态安全对话平台,在跨境河流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共同制定区域性生态安全标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实践支撑。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