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
幸福中国的主体非常明确,就是中国的全体民众。幸福不幸福,最终老百姓说了算。民众幸福也就成为改革的总目标、总纲领,为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确定了改革的步骤,从民众幸福关联度最高的地方改起。当前,民生是影响民众幸福最主要的问题,并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焦点。民生不改善带来众多的社会问题,成为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又造成内需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为什么民生问题早就提出而收效甚微呢?关键还是执政目标、执政理念问题,以发展为第一,对各级政府来说,头等大事是保增长。政府为发展舍得花钱,民生总是摆在最后,结果问题越积越多。如果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是民众幸福,保障与改善民生就会放在第一位,中国的民生向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一是摆正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发展不是目的,是手段,保障与改善民生才是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能离开民生,甚至损害民生去追求发展。二是制定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长远规划,目标化、制度化、系统化来解决民生,改变一年办几件实事的零敲碎打的做法。三是增加民生投入总量,国有企业实现利润5万亿上交50%、政府土地出让金3万亿拿出30%、政府三公消费1万亿减少20%,加在一起就是4.2万亿,还有什么民生问题不能解决?四是调整民生支出不合理结构,减少以至消除特殊群体对民生资源的侵占,真正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说,按中国的财力,建立普惠全民的福利保障制度,已具备条件了。
民生改善,有助于消除民众积怨,缓解官民矛盾,为改革有序进行创造条件。
抓紧财政体制改革
民生问题的根子在财政资金的分配上。我国财政收入从1995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20%以上,大大超过经济增长。这是全国人民的钱袋子!一起码要做到公开透明,钱花到哪里,谁花了。可是至今遮遮掩掩,让大家看不清、看不懂。二钱怎么花,预算总得批准吧。可我们是先斩后奏,每年各级人大开会审议预算时,钱已经花了。三钱花了,该审计吧,审计权也不在人大。我国财政收入已达到12万亿,还不算预算外收入,这么大一笔钱,无人监督,政府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自然出问题,政府自利倾向越来越严重。有了钱先给自己长工资、买车子、盖大楼,再加公款接待、公款出国,还有免费医疗,退休了有超过其他群体的养老、医保。领导干部更有各种特权享受终生保障。公务员人数越多,财政开支就越大。而编制权又在政府,加不了行政编制,搞事业编制,或者聘用合同工,总之财政供养人员越来越多。铁岭市与新乡市的市级领导人数分别是纽约和东京的7.2倍和6.1倍。一个贫困县县长热线的接线员竟设了8个事业编制。所以中国有9个大盖帽管1个破草帽之称。
为什么要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政府开支是公共服务的成本,当然要尽可能降少成本,包括控制公务员人数、控制行政开支,以尽可能增加公共服务的投入。可是,要多少公务员、要多少开支,政府自己说了算,还不让看帐本,或者不让看懂,说是要保密。中国的民生问题,说到底是政府以代表人民利益为名,侵占了公共服务资源。
政治改革的首要问题,是看紧钱袋子。民主国家议会开会最重要的议题是审议、批准政府预算。美国某镇议会开7天,其中5天是审议预算,包括警察局买车与增加编制。我国称为社会主义国家,所谓社会主义就是维护、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恰恰是最关系公共利益的财政,不透明、不监督,爱怎么花就怎么花,这怎么是社会主义? 财政体制改革必须先行。这需要强化人大的职能,人大开会应提前审议年度预算,预算调整也必须经人大批准,编制、审计应隶属人大。这就进入政治改革的范畴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