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意识形态建设的几个要领
我国正步入一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决定性基础的新阶段,相对于经济建设、制度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硬件”比较“实”,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作为“软件”似乎比较“虚”,但国家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谋求意识形态共识,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给力”。这就必须切实提高我们的意识形态研究水平,使国家意识形态有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更好地与社会意识形态有兼容有引领,而不仅仅停留于轰轰烈烈的宣传活动。
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理论创新。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各项工作中更好地以这个理论体系为指导,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国家意识形态应该是自主的、整合的、中道的、创新的意识形态,也就是变消极被动、反应型的意识形态为积极主动、引导型的意识形态,使国家意识形态更符合中国实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负责任的大国地位相适应,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建设“自主的”国家意识形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道路既不同于严格计划经济与政治集权的苏联道路,又不同于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西方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道路的意识形态表述,尽管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但一以贯之的基本线索,始终把多民族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统一、独立和主权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根本和历史的创造者,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始终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作为国家发展的优先价值目标,始终在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中思考中国的问题和全人类的前途。概括地说,就是人民为本、发展优先、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天下为怀。这些内容与“公正和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之“轴心”。
建设自主的国家意识形态,就要坚持并完善这个“轴心”,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高地,提出中国人民自己的理论主张,用以回答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战略问题,不断增强说服力、感召力、凝聚力,防止在与各种思想观念、社会思潮的互动碰撞中随波逐流、进退失据。有了这个“轴心”,国家意识形态就不会被国内外各种观念思潮所左右,就能拥有一个大国所应具备的意识形态独立性和稳定性,就能为国民描绘一幅较为完整、值得期待的,而又能够实现的国家愿景,有力捍卫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和尊严。
建设“整合的”国家意识形态。确立国家意识形态的“轴心”并不排斥对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外部意识形态资源的吸纳。只有通过对多元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包容和整合,才能较好地形成意识形态的共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都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世界范围的意识形态传播也或隐或显包含着国家利益的诉求,它们将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长期共存,有交流交融也有交锋,这是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外部意识形态的来龙去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整合与引领社会意识形态,过滤外部意识形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加以积极引导,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当然也要谨防消解国家意识形态的离心倾向。
建设整合的国家意识形态,重要依据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但属于中国,而且具有世界意义。我们不能满足于中国话语的阐释,还应具有反映时代特征的世界眼光,这也是和意识形态建设与时俱进的要求相一致的。应该看到,全球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展示了更开阔的舞台,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意识形态建设同样要以当代中国为本位,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努力做到有选择地吸纳、消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现代文化中对意识形态建设有益的内容,促进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服务于意识形态建设。在保持国家意识形态自主性、整合性,避免主流意识形态支离破碎的同时,充分展现意识形态话语的时代性、开放性。
建设“中道的”国家意识形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整体性蕴涵,从理论到实践的进程不能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重要的是密切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和当今世界的变化,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模式与行动路线。在方法论上,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有个性,就有比较;有共性,就可以借鉴。这就要求我们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举一反三,以适中取胜。中国要保持健康平稳发展的势头,意识形态建设就必须走“中道”,防止各种“左”和右的偏激主义,警惕危言耸听的“阴谋论”和巧言令色的民粹主义,还要注意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冲动思维。应不厌其烦地提醒人们,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前者貌似义正词严,实则贻害无穷,后者忘了老本,迟早要沦为人家的附庸。意识形态建设既应充分吸收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思想成果,也要对食洋不化的全盘西化论、泥古不化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教条主义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立场和严肃的批判,驳斥它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歪曲诋毁。
建设中道的国家意识形态,意味着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控制要“适度”,避免“不及”与“过头”。既不能放弃原则,一味求和,害怕斗争,对各种危害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鼓噪不闻不问,放纵某些思想思潮挑战国家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主导地位,又不能草木皆兵,反应过度,用简单粗糙的强制或命令方式处理复杂的意识形态纷争。既保持国家意识形态立场的坚定性,也讲求意识形态建设策略的灵活性,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应该留有充分讨论的空间。
建设“创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的创新是社会实践创新的必然结果。与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相适应,意识形态建设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必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意识形态创新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相辅相成:中国化、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大众接受、认同和运用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大众展开中国实践的过程,没有中国化、时代化,就没有大众化,也只有通过大众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资源、话语体系、表达方式、传播手段等方面都要主动求“变”,特别是主动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打造意识形态传播新理念、新形象、新渠道、新载体,扩大国家意识形态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提升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性与有效性。
建设创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对执政党的创新意志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政党意识形态创新,掌握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和话语权,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拥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打破了理论教条和实践框框,勇于创新,大胆进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伟大成果,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乏创新的意志、激情与能力,不断致力于把政党意识形态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国家意识形态创新的基本内容,把政党意识形态融合于国家意识形态并引领社会意识形态,是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保证。
在自主的、整合的、中道的、创新的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应有听取和包容不同意见的雅量,不要轻易把不同意见说成噪音、杂音,而应善于从不同声音特别是批评性意见中汲取智慧。无论如何,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要靠发展,这种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促进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以有效化解国内外压力。这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节奏,既要有勇气又要有策略改革不合时宜的体制,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扩大民主,改善民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和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06.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