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度集中型城镇化
二战之后,日本依靠工业化的强力推动,迅速迈入高速城镇化的轨道。2011年,日本城镇化率已达91.3%。
由于国土狭窄、人口密集,开发空间有限,日本采取了高度集中型城镇化模式,对少数几个都市圈实行优先集中开发。战后以来,日本的人口、产业和城镇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这三大都市圈面积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14.4%,但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0%以上。尤其是首都东京,现已集聚3722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9.4%。
这种高度集中型城镇化模式,加快了日本工业化进程,有力支撑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带来经济过密与过疏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大都市区急剧膨胀,住房紧张、地价高昂、交通拥挤、远距离通勤和生活环境恶化;另一方面,在农村和边缘地区,空心化、高度老龄化、劳动力不足、新娘短缺等问题突出,出现了一批老龄人口超过村庄总人口50%的“极限村落”。
针对这些问题,日本投入巨资加强都市圈交通体系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大规模发展卫星城市,积极引导人口、产业和功能疏散,都市圈环境、交通状况明显改善。但交通状况的改善又增强了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加剧了都市圈内工作地与居住地的分离,导致通勤成本和房价不断攀升。
韩国:大城市主导型城镇化
与日本相似,韩国也是依靠工业化驱动快速实现城镇化的范例。速度快是二战后韩国城镇化的重要特点。从1965年到1990年,韩国城镇化率从32.4%迅速提高到73.8%,平均每年提高1.66个百分点,仅用20多年时间就完成了美国近90年才走完的城镇化历程。之后,韩国进入高度城镇化时期,逐步形成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带。到2011年,韩国城镇化率达到83.2%,高于较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
为了追赶发达国家,韩国长期奉行“工业为主、大企业为主、大城市为主”的政策,依托工业化优先发展大城市,依托既有城市集中布局工业,使得人口和产业向少数大城市高度集聚。目前,韩国城市人口的近60%集中在8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特别是以首尔为核心的首都圈,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12%,但一度集中了韩国近一半的人口、近六成的制造业和七成的国内生产总值。
这种以首都圈为核心、大城市主导型的城镇化适应了韩国二战后的追赶战略,有利于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集聚经济效应,但也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有鉴于此,韩国先后编制了四次国土综合规划和两次首都圈整备计划,制定实施新都市计划和地方都市圈战略,积极引导人口、产业和机构扩散,对缓解首都圈的过度集聚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层探索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江苏省无锡市副市长 朱爱勋
在城镇化进程中,国内外许多城市出现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一些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带来种种社会和环境问题。这样的教训警示我们,推进城镇化,只有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才能既避免城市病,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破解民生和环境难题。
通过实践探索,江苏省无锡市把城镇化战略拓展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方面的一体化,为新型城镇化勾勒了一份“无锡路线图”。在实施过程中,无锡紧密结合城乡发展实际,突出“一张图、两置换、三集中、四对接”等工作重点。“一张图”即全市城乡一张图纸,精心编制城镇布局体系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两置换”即探索开展在农民自愿基础上的以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三集中”即大力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四对接”即在推进市区和江阴、宜兴“一体两翼”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快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民主法治四个方面的城乡对接、同步建设。
培育良好生态环境
河北省廊坊市副市长 李 刚
美国摩根山市是一个自然环境十分优美的新兴小城市。为了保持这一特色,该市城市建设规模每年都有严格的计划控制,既控制用地量,也控制新建房屋量。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人才来此创业,经济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
摩根山市的经验启示我们,良好的环境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为优化生态环境,河北省廊坊市按照“不与京津比楼高车多,而是比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了以绿色造特色、以特色造优势的发展思路,将“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的具体层面,着力打造与京津竞合发展的环境梯度差。我们严把项目审批源头关,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坚决不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力促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突出城市绿心、环城绿带景观特色,以中央生态公园为生态核心,构建 “一廊、两环”生态体系,大规模实施绿岛、绿廊、绿带建设,打造天人合一、淳美自然的田园城市。实践证明,这一思路和做法不仅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发展产业集群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委书记 冯建湘
城镇化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和城乡空间结构等要素重新配置组合的过程。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表明,产业集群对于增强城市聚集功能和辐射能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立足中部地区区位优势,着力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突出“产城融合”,打造发展新高地。强化顶层设计引领,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的融合,加快制定并实施城乡一体的新型村镇布局和建设规划。突出资源整合,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保障。二是突出“以城生财”,打造要素集聚地。以项目吸引资金,力争引进一批优质项目,努力把政策机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经营激活资源,在城镇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放大市场经营效益。以开放兼容资本,通过拍卖城市空间经营权、基础设施冠名权等吸纳民间资本,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资格局。三是突出“以城带乡”,打造辐射承接地。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变农民为市民;完善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