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之问:谁来主导世界经济复苏?

达沃斯之问:谁来主导世界经济复苏?

像捱过多日雾霾天气,期待见到清新阳光和呼吸新鲜空气一般,世界经济度过难熬的几年危机困绕,也亟待一股新的气流。一年一度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今年的主题设定为“为持久发展注入活力”,正是期待给世界经济刮来一股新气流。

达沃斯今年之问,世界经济增长活力究竟在哪里,呼唤世界各路政商领袖贡献智慧,呼唤世界经济复苏之路能尽快盘底而出。

观看今年达沃斯论坛创始人施瓦布的言语,可以说他是既打预防针,也在昭示新希望。他说,世界经济目前仍出于崩溃的边缘,期待各国决策者和企业家们能更加“弹性”地应对变幻的时局,充分地挖掘增长的潜在“动力”。

应当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通过政策调整和转变发展战略,整个世界经济开始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纷纷调高了新一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数字,尤其是全球主体经济国家都顺利地完成了领导换届,各国政要均鼓足勇气,图谋在新的任期内给国家经济和人民带来新的收获。尽管世界经济盘出底部的势已成,但走上复苏的时还不至。目前世界经济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还尤在:美国财政悬崖问题依然是面临的最大风险,其赤字和债务均处于历史高位,减少赤字是奥巴马政府未来四年主要的工作基调,由此会直接影响其贸易政策并带来新的国际保护主义争端。欧洲经济度过了“欧元瓦解”的危机,但欧洲经济结构和欧元制度性缺陷还没有找到解决之道,欧债危机还是悬在欧盟头上的阴影。日本经济试图通过加码的放松信贷启动经济增长,但却进一步加大了流动性风险。作为最有活力的金砖国家也都面临着深刻的国内经结构性调整。因此,在这个时点上,需要各国进一步加强合作、对话和树立信心,而不是采取转嫁风险的国内政策,拖累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

诚如这主要涉猎的话题,期待新的动力和活力来自于全球的战略转变和变革,通过形成世界新的增长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安全环境、技术创新环境和人力资源环境等,为大病初愈后的世界经济,生成一条走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然而,发掘新动力,创造新活力,需要各国政商精英切实认清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已经形成的新的世界版图,摒弃陈见而基于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促进战略转变,实现包容性增长。

首先,这一战略转变需要基于对新的世界经济版图的客观认识。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今天的多极化政治版图是不争的事实。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经济数据显示,过去的十年,发达国家整体占全球经济总量所占比例已由80%降为62%,其中,美国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例由32%(按现值美元衡量)下降到22%,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则从8%上升为18%,其中,中国占全球GDP的比例则从5%提升到12%。可预计的未来,这个趋势还望延续。这一局面也正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因素,带来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从人口、地域和生产要素的分布来看,后起国家逐渐担当起世界经济的半壁江山,恰恰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和可持续发展,也是西方国家能够逐步走出金融危机阴影、摆脱如上世纪大危机后为寻找利益平衡而兵戎相见的魔影。发达国家应当有更多的包容心态接受新兴经济体的成长,而不是“妖魔化”并将其作为走出经济桎梏的机遇。

其次,这一战略转变还需要各国对增长模式的切实调整。启动内需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模式转变的基点,发达国家数十年来的高福利增长模式,事实上是依赖在全球经济中把持货币、资本、高端技术和贸易通道的话语权来支撑的,就是在这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依然还是试图依靠过度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化解国内风险、廉价地使用全球资源。而后期的发展中国家也不能试图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起飞道路,那种依靠过度消费和破坏环境资源、追求高福利生活方式、制造新的收入分配差距来实现经济赶超和“繁荣”,是危险的增长,实现经济平衡增长模式,实现有质量、低成本的增长模式应当是大势所趋。

而变革则在于继续营造新的国际经济治理结构、重塑各国领导者的决策能力,最大程度地激发人力资本的持续形成。而新的世界经济活力也源于这种变革的勇气和变革的力量。

这种活力存在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正如这次论坛所体现的,全球不只是关注欧债危机,也特别关注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消费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非洲国家也成为一大亮点。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只是给发展中国家增加一点投票权的份额,也实际上增加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这个世界的责任。今后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力,在于各国共同推进,合作共荣是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本质。

这种活力存在于新的中产阶级的持续形成。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未来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应当更多的花费支出去投入教育和健全社会保障,加大人力资本建设,特别是增加青年一代的就业机会和工作舞台,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力量既是消费社会的主体,也是最具活力的市场力量和创新力量。新一代领导者的决策与洞见,则在于鼓励全社会的创业精神,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最大程度地去尊重青年一代的价值。

这种活力当然还存在于技术的不断创新。能源、环境、生物和信息技术,还将不断改变未来的世界。新技术会成就未来,也会创造我们想像不到的未来。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