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巴东邓玉娇事件(3)

湖北巴东邓玉娇事件(3)

三、各方评论

文汇报撰稿人萧瀚:

巴东以及恩施地方政府的行为可以说给各级政府都带来了教训和启发。首先,面对类似的案情,政府应该抛弃陈旧思维。巴东以及恩施地方政府出于维护地方政府形象考虑,有意无意地将此案许多重要细节予以淡化、回避,这种欺骗社会的行为导致了民意的愤怒。于此可见,一味坚持“政治中心主义”不但于政府形象无益,反倒有损。正确的行为当是尊重实,保护基本公民权,不偏不倚,秉持公心,才能保证政府的形象无虞。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单学刚:

“网络民意”的力量在邓案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可以说网络不仅仅监督了事件过程,也起到了直接推动甚至改变方向的作用。

地方政府在此案的信息透明方面与过去相比并非毫无进步,然而,这起案件也突出反映出基层政府对信息公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十分陌生。这一起并不复杂的刑事案件,却因沾上了“镇招商办主任”这一在中国干部体系中根本不入流的“官”而演变成“泛政治事件”,并引发了网络上“仇官”情绪的集中爆发。

对此,地方政府要敢于和部分无良官员“切割”,不能让任何个体的无良官员都要去“代表”整个党和政府,而不假思索、不计代价地去维护。

本书作者评论:

整个舆情从5月10日到6月15日长达35天,共有4049篇新闻报道(含转载)出现,涉及网站291家,共有超过20万条的评论,在搜狐网、新浪网上,每条消息的点击量至少数十万计,后面还跟有成千上万条留言。由邓玉娇杀人案引发的舆论狂潮不可谓不大、不猛、不热。而网络热点之所以能形成并升级成舆论风暴,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能使所有有相同利益诉求的个体迅速集合成一个利益群体。

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不外乎是对弱者的同情、对司法公正的不信任和民众的“仇官”情结,共同形成了“一边倒”地支持邓玉娇的舆论狂潮。这个案件也再次证明,越是弱者越容易博得最多的同情,也最需要公正地对待。所以,不管是政府、警方和法院在处理舆情时,最需要的,就是公平公正的心度和为公为民的心。有了这两样,就会大大减少犯错的机率。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