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至10年世界主要大国战略走向

未来5至10年世界主要大国战略走向

未来5至10年,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走向如何?美国、欧盟、俄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或国家集团将会面对怎样的战略机遇与困境?这些主要行为体的大战略调整中会有怎样的变与不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一、美国:财政困难

现今美国的大战略遇到了一个根本问题,即财政困难。[1]美国大战略的根基在于财政,财政出现了困难,也就束缚住了美国所有的手脚。新一届美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应对财政困境与资金不足——这一情况被称为美国的“财政悬崖”(fiscal cliff),[2]即美国政府又一次触碰到其主权债务的“天花板”。美国正在寻求突破这个“天花板”。如果不能突破,美国的信用就会降级,美元就会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实际上,这种情况会削弱美国的国家能力。在此种困境中,美国国内政策难以推陈出新,对外战略也难有新的动作。如何应对财政困难是美国的第一要务。然而,这一财政困难在我们可预期的时间内没有解决的可能。现在,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与整个经济结构都在调整。举例来说,如今想要到美国读书或访学,拿到奖学金或访问学者资格的可能性大为降低,因为它的教育开支都受到了较大约束。[3]实际上,因为财政困难,美国大战略规划的很多方面都无法实现。

财政困难首先制约了美国的新型工业革命,即“第三次产业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技术突破点之一是把最新的能源技术与最新的网络技术相结合,使清洁能源能够整合到传统的化石能源网络中,建立一个智能电网系统(smart grid)。[4]在传统技术中,我们不能将清洁能源产生的电力放在运送化石能源的电力网上。有风的地方有风能,有太阳的地方有太阳能,但是这些清洁能源无法在传统的电力网络中传送。所以,在只依靠风能发电的地方,在没有足够风力的时候就不能发电;同理,在没有充足阳光照射的时候,只依靠太阳能的地方也会出现供电不足。如果新能源不能进入传统电网,那么还得依靠传统化石能源来解决电力供应问题,低碳的目标还是实现不了。

需要指出,清洁能源的优势是可持续利用,它的劣势是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果清洁能源不能进入传统电网,它的优势也就无法发挥出来。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必须解决这一限制问题,这也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一个根本突破点。换句话说,有效使用清洁能源的前提之一,是开发出一个智能电网系统,这一系统可以把清洁能源与传统能源放在同一网络中传输。有了这个技术,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就会大大降低,许多大战略问题也会因此发生深刻变化。例如,如果清洁能源得以充分利用,主要大国对于中东石油资源的争夺就不会那么激烈。我们甚至可以做一个反事实推理,如果美国不因为石油而进攻伊拉克,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会这么激烈吗?恐怕不会。如果清洁能源可以发挥其效果,全球变暖的进程也会大大放缓,为争夺海洋资源与航道安全而引发的冲突也会减少。

新型工业革命的另一个内容是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的高度融合,例如3D打印技术(3D printing)的发展。[5]只要得到所需材料,通过程序设计,这一技术就可以把所需的东西直接制造出来。所有的生产可以定位到每一个人的个性需求,而且会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如今这两个技术都已经在美国成型。但是,如果要把先进的技术投入大规模生产,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人力资源培训和市场、物流、销售等方面的重新组合。美国现在有这个技术,但是缺乏把先进技术投入大规模生产的资金。资金不到位,技术就难以发挥作用。美国首先要着手解决财政问题。有了资金支持,才能使新型工业技术投入到大规模生产,才能带来经济复兴。

美国的财政困难也影响了其军事战略。现在美国的军费开支正在减少。[6]因为财政问题,美国的武器质量在短时间内难以提升,武器数量也会因军费开支的减少而减少。在美国的战略规划中,到2020年,其在太平洋的海军力量比重会升至60%。[7]但美国还要照顾其在国内、欧洲、非洲等地区的军费开支,中国的军费开支则基本上都用于亚太地区。到2020年,中国军费开支将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费开支大致持平,都在2000亿美元左右。[8]如果那时中美军事技术的差距能缩小到5到10年范围,美国就会认识到,其军事优势即将丧失。美国是一个非常迷信武器技术的国家,在军事技术领域,美国要领先中国20年以上才会感觉自己有优势。并且美国在西太平洋需要10000公里的作战半径,而中国只需要2000公里的作战半径,[9]美国的技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它在西太平洋的超长作战半径抵消了。比如,美国需要有覆盖全球的GPS,但中国只要有覆盖西太平洋的“北斗星”就可满足需求。

目前,中国与美国的军事技术差距正在缩小,有可能缩小至10年甚至更少的时间。如果技术差距可缩小到10年以内,军费开支又大体相当,那么亚太地区的军事结构就会完全改变。在中国内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得到的一个经验是不能与中国军队打地面战争。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也基本上放弃了与中国打一场核大战的可能。现在,我们更可以确保美国和中国之间不会发生一场核大战,美国只会可能在海空一体战上与中国展开较量。如果十年内中国能缩小与美国在海空领域的军力差距,那么美国也会逐渐放弃海空一体战。这就是说,武器技术决定了美国的战略选择。但是资金又决定了美国的武器技术。因为资金不到位,美国对中国的军事技术优势正逐渐缩小,亚太的军事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今后5至10年里,很多国际事件还是由美国的战略决定。但美国的战略由它的能力决定,而这种能力又由它的资金决定。美国虽然拥有先进的技术,但是这些先进技术转变成生产力需要资金。缺少资金,转变就难以启动,这是笔者的基本判断。需要指出,这里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由美国的财政状况决定,但是资金确实是最根本的前提;这里也不是说当今美国财政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程度,而是说由于受到资金的制约,美国无法大幅提高其战略能力。由于财政困难,美国大战略的规划难以真正实现。

二、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与结构性矛盾

欧盟在现今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欧盟成员国的主权债务危机,二是欧盟内部的结构性矛盾。这两个问题使得未来5至10年内,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已经超过了欧盟对中国的投资,出现了中国对欧盟的“投资顺差”。[10]这在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2006年欧盟是最大的对华投资方,其投资额远远超过当时的美国。[11]过去我们常说中国有贸易出口顺差,但时至今日,出口顺差已经成为“老掉牙”的词汇,中国已经成为欧盟的投资顺差国。欧盟对主权债务危机的处理,现在最多能做到防止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PIGS)的完全崩溃。要让五国财政状况改善为盈余几乎不可能,欧盟在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内是做不到的,能做到的只是降低债务的增加速度。欧盟如果能让五国财政紧缩到维持基本平衡,就是了不起的成绩了。现在,五国的财政已经紧缩到不可忍受的程度,这引发了其国内近乎革命性的危机。

以希腊为例,2010年希腊的国民工资削减了近50%,2011年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削减了30%,2012年又在2011年的基础上削减了近30%。[12]2013年希腊的国民工资将仅相当于2008年和2009年的20%左右。希腊的老百姓都快过不下去了。但即使这样,欧盟还是不满意希腊的财政紧缩政策。如果希腊不继续紧缩财政,欧盟就不会继续提供援助。我们对欧盟债务危机最乐观的期待,是实现当年财政严重紧缩下的收支平衡,也就是债务不再增加,但是旧债的本利仍然无法偿还。

美国大战略的问题在于资金不足,欧盟则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债务在不断增加。因为主权债务危机,欧盟在一体化中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欧盟已经分裂为有钱的欧盟和没钱的欧盟、债权国组成的欧盟和债务国组成的欧盟,存在严重的利益不均衡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欧盟的一体化难以推进,但是这也不代表欧盟会出现真正的分裂,会回到多国货币的时代。当前欧盟一体化的主要问题是在未来五年内防止欧元区发生分裂。

欧盟大战略中的结构性矛盾,在于英、德、法等大国与欧盟的关系。英国实际上代表了美国在欧盟的利益。英国一直持有独立坚挺的英镑,常常自说自话并游离在欧盟之外。德国是现今欧盟成员中唯一保持经济繁荣的国家,其财政、贸易和投资都处在盈余状态。凭借制造业的巨大优势,德国在欧盟扩张后获得了更大的制造业市场。德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之间存在一个结构性的竞争实力差距——德国拥有巨大的制造业优势,而欧盟其他成员国难以追赶德国的这种竞争优势。此种结构性矛盾难以改变,因而也就有了“德国人的欧洲还是欧洲人的德国”这样的问题。欧盟其他成员国认为德国有义务援助它们,减免其债务。德国政府认为可以出资,但却要求更多的权力,使欧盟的规则向利于德国利益的方向转变。欧盟中也存在“英—德—法”之间的相互牵制,这种相互牵制导致欧盟缺乏一个领袖,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代表欧盟说话。例如,欧盟虽然有负责外交与安全事务的高级代表,但是其他大国若想有效地解决问题,还是要与英、法、德等国单独协商。另外需要提及的是,欧洲拥有民族自决的传统积淀,它与欧盟倡导的一体化理念也是相矛盾的。在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下,这种矛盾也对欧盟的整体发展形成制约。一句话,债务危机与结构性矛盾,使欧盟在未来五年难以恢复为强有力的经济体。欧盟的大战略规划受到了严重限制。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