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俄罗斯:关税同盟与西伯利亚开发
俄罗斯是一个非常强调地缘政治的国家,其地缘政治观念比美国、欧盟和日本都要强。自沙皇俄国以来,俄国的地缘战略是建立一个安全边疆,把东欧国家变成俄罗斯的地缘屏障。俄国在莫斯科以西都是大平原,没有任何安全屏障。因此只有把边疆向西推得越远,俄国才会觉得越安全。事实也证明,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是很快就推进到莫斯科城。为了获得更加安全的战略空间,俄罗斯要么把西部小国变成它的盟国,要么吞并这些国家。现在,俄罗斯的战略是用独联体来恢复其战略空间。但是这又不易做到,因为美国已经把“楔子”牢牢地打入了以乌克兰为代表的独联体国家内部。美俄在乌克兰存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冲突,即双方都想把乌克兰拉入自己的同盟,两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妥协。乌克兰领导人的频繁更换,就是美国“楔子”战略与俄国缓冲战略斗争的体现。
为了应对战略空间的收缩与北约东扩的压力,俄罗斯开始运用地缘经济战略来弥补地缘政治的不足,最明显的体现是俄罗斯、白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三国关税同盟的成立。这三个国家占据了前苏联80%的土地,其地缘政治与经济能力不容小视。[13]俄罗斯大战略的重要转变之一就是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结合。俄白哈关税同盟已经影响到了上海合作组织,也有力地压缩了北约的战略空间。俄罗斯正在运用关税同盟把西方国家的东扩挡在外面,而不是用另一个“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是俄罗斯大战略的一个显著变化。
俄罗斯大战略的另一重要转变,是开发东部的西伯利亚与沿海地区。伴随着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俄罗斯的战略重点也正在向这一地区转移。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主要的资金与市场来自欧盟。但是,当前欧盟的经济状况让俄国感到。未来5至10年从欧洲拿到资金的希望不大。俄罗斯把目光投向了拥有丰富资源的西伯利亚地区,这也部分缘于俄罗斯对美国战略东移会损害其利益的担心。因为从长远来看,如果亚洲发展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其中没有俄罗斯的一席之地,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就会不保。所以,美国战略重点转向亚洲带动了俄国战略重心也转向亚洲。新一届俄罗斯政府建立了一个新部门——远东发展部。[14]这一部门就建立在俄罗斯与中国交界的黑龙江黑瞎子岛附近(哈巴罗夫斯克)。俄罗斯在东部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俄罗斯东部的丰富资源可以转化为战略资源,这是俄罗斯独一无二的优势。能否开发好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能否重振雄风的关键。但与美国一样,俄罗斯也缺少资金。俄罗斯要实现东部开发,一定要与中国合作。中国的资金、劳动力和市场是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的必要条件。[15]对于俄罗斯来说,与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合作,其目的已经从共同对付美国和日本以及应对朝鲜半岛危机,转移到开发西伯利亚本身。中国可以在与俄罗斯合作开发西伯利亚中得到巨大好处,这也是中国解决自身资源不足的出路之一。开发西伯利亚为中国与俄罗斯提供了一个新的战略合作点。
在中俄两国的历史关系中,政治与安全因素常常是主角。例如,两国为对抗共同威胁而展开的合作。但在西伯利亚开发战略启动后,中俄关系中的经济共同利益就会不断上升,甚至会在未来5至10年中成为中俄关系的主要支撑点。如果俄罗斯不开发东部,那么中俄两国现有的共同经济利益会越来越脆弱,两国在中亚的争夺也会越来越激烈。俄罗斯启动西伯利亚开发战略,也有其国内政治的考虑,即防止西伯利亚从俄罗斯分离出去,并防止俄罗斯东部变为一个“黄色的”西伯利亚。俄罗斯已经把目光转向了其东部,中国也需要根据俄罗斯战略变化的新动向,重新设计战略结构,例如鼓励中国企业家加大对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投资,以争取在未来战略合作中的有利地位。
西伯利亚北部的北冰洋是一个战略要地。最近几年,北冰洋冰盖的融化速度之快超出了许多科学家的预测。[16]北冰洋的融化,将开辟出北冰洋航道,这意味着整个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的贸易走向会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将大大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红海和苏伊士运河、好望角等战略通道的依赖度。从欧洲到美洲,通过白令海峡就可以直接到达。各国一直担心南海或马六甲有被封锁的危险,但是北冰洋航道开通后这些问题都将不复存在。为争夺航道控制权而进行战略规划的必要性也会大打折扣。例如,中国如果要控制马六甲海峡,至少需要20年的战略投入,并且要认真处理与其他大国的海域争端问题。这无疑会增加很多战略风险,甚至可能升级为战略对抗,有可能要面对与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海军的摊牌情形。因此,北冰洋航道的开通对各国大战略的影响不可估量。北冰洋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北冰洋海底是一个巨大的石油盆地。北冰洋附近地域,例如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加拿大、纽芬兰、北海等地,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如果北冰洋继续融化,北冰洋的新航道和丰富资源就可以被加以开发利用。不过,对北冰洋的开发也会引出一个新的争端:北冰洋周围都是大国或发达国家,谁来控制北冰洋资源会成为一个新的战略问题。
四、日本:经济萎缩与中国崛起的双重压力
日本曾经当过亚洲的老大,并且仍未放弃做老大的意图。但是现在日本需要面对双重压力:内部压力来自经济萎缩,外部压力来自中国崛起。最近日本右翼势力上升,就是内外双重压力的结果。在这种双重压力下,日本的民众心理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日子不好过的时候,民众就会表现出非常强硬的态度,而且这种状况还在持续。日本的这种状态在未来5至10年内不会改变。在经济困难与中国崛起的双重压力下,日本将会继续表现出心态恶化、政治强硬、军事力量不断扩张的取向。
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现在的日本已经不是二战前的那个日本。首先,日本的国民表现出的战斗力已不如以往,日本的新一代年轻人已经没有那种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情。其次,日本经济高度依赖亚洲,尤其依赖中国。正因为如此,在钓鱼岛事件中,部分中国人自发抵制日货的行动使日本在华经济受到了冲击。不过,由于很多日本产品实际上都是在中国国内生产,抵制日货就相当于抵制中国自己。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民众需要及时转变思维。第三个原因是美国还在继续控制日本。美国不会允许日本成为军事上和战略上完全独立的大国。美国会用日本牵制中国,但是不会允许日本成为亚洲第一或第二军事大国。美军不会离开冲绳,离开冲绳就相当于离开亚洲。70%的美国亚洲驻军部署在日本,因为日本是第一岛链的核心。没有日本就没有第一岛链,没有第一岛链也就没有第二岛链。美军的关岛基地只有在第一岛链的屏障下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美军一定会保护第一岛链,美国会驻军冲绳,并且会继续控制日本。因此,与其说是中国要美国离开亚洲,不如说是日本要美国离开亚洲。第四个原因是中国已经强大到日本不可能与中国摊牌的地步。在中日钓鱼岛事件中,中国政府在后期的妥善处理,就使得日本不敢再有动作。中国在海上争端中是主张搁置争议的,但是如果对方无理“得寸”、寻求改变现状,那我们就跟着改变现状,“进尺”以对。只要日本“得寸”,中国就“进尺”,以强硬对强硬。美国可以站出来调解,只要对方把“得寸”的地方退回去,中国也会恢复原状。中国实行“得寸进尺”的策略,既可以尽量避免与他国大打一仗,又可以保护自己的主权。这是中国在这次危机处理中获得的经验。
五、印度:大国之梦
印度自视为未来的亚洲老大。未来印度的发展动力,首先在于人口优势。目前,印度的12亿人口中,有7亿是青少年人口,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比重则在不断加大。与中国相比,印度的人口红利正在迅速增长。[17]印度的第二个优势是西方民主制。部分因为其政治制度仿效西方国家,印度在西方大国主导的国际组织中颇有“发言权”——当今国际公务员系统的中高层中,有大量的印度籍官员;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限制,远远多于印度。印度的第三个优势是英语。凡是受过教育的印度人,都会讲流利的英语。印度可以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量的英语人才。印度有如上几个优势,因此认为自己赶超中国不是问题。印度早就有大国梦想,尼赫鲁曾经坦言,印度应该做世界上一流的领导者。[18]印度的精英阶层一直有这样一种“大印度”观念,西方国家也希望崛起的印度能对中国形成掣肘。中印两国之间有边界争端,历史上有麦克马洪线问题,两国也曾发生过战争。印度一直没有忘记这场战争,中印之间潜在的边界冲突将长期存在。
不过,现在出现了一个新变化:即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正在蓬勃发展。中印两国过去的双边贸易额非常低。做一个简单对比:在1999年,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额为200多亿美元,中印之间只有50多亿美元,[19]而新加坡1999年的人口只有印度的1/250。[20]与小国相比,印度拥有巨大的人口与市场优势。[21]最近五年,中印贸易飞速发展,现在已经超过了600亿美元。[22]按照这个速度,中印贸易额很快就可以达到上千亿,印度也即将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国之一。[23]中印两国有三个共同特点:其一是人口规模大;其二是经济增长率高;其三是两国都有一个正在迅速扩大的中产阶层。考虑到两国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预期中印的贸易量不仅会超过日本,甚至有可能超过美国。不过,中印之间贸易关系的发展被很多人忽略了。很多人只看到中印之间的潜在冲突和两国在亚洲一山不容二虎的心态,并没有看到两个市场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结语
以上就是本文对主要大国或国家集团战略走向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中国与所有大国的关系,表面上是战略和安全因素居首位,但实际上是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第二,五个国家或国家集团都面对一个结构转型期,都会与中国存在一些利益竞争、利益摩擦与利益冲突。在这种结构转型期中,中国必须尽量避免这些利益摩擦与冲突转向对抗的方向。第三,所有这些大国与中国的关系,都在朝着相互依存的方向发展,中国要继续增加与这些大国的相互依存度。相互依存程度的提高,可以帮助中国更为平缓地应对自身地位上升中的各种挑战。如果这一时期我们不是增加与各大国的相互依存度,而选择战略对抗,那么中国的战略环境将变得非常危险。第四,当大多数国家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下降时,中国可以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处理与过去的公共产品提供方的合作关系,又成为一个新的战略问题。
最后,我们需要看到中国自身的战略缺陷与不足。如果我们只抓住对方的弱点而不看到自己的弱点,我们就会被自身的战略弱点所牵制,甚至会败于自身的弱点。现在,我们败于他国战略的可能性较小,而败给自己的可能性很大。当前,中国最大的对手不是其他大国,而是中国自己。因此,中国的大战略必须内外兼顾,以内为主。中国把内部结构调整好,尽可能地修补自身战略弱点,中国的外部环境就会改善。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其他大国不重要,与其他大国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影响巨大。但是,任何一个大国对外战略的成功,都离不开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中国大战略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有效地解决内部问题。再强调一下,中国大战略的最大对手,是中国自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