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整合政策的变迁(2)

新时期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整合政策的变迁(2)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进行整合的特点

(一)党对私营企业主的整合经历了从“政治排斥”到“积极整合”的阶段。1978年以来,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党对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整合,经历了“政治排斥-政治吸纳-积极整合”三个不同阶段(见表2):

 

(二)党对私营企业主整合策略的演进体现了治国理政思路的转变。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党的政策调整。而党对私营企业及其拥有者的态度,都深深扎根于党在不同阶段的治国理政的方略之中。

最初对私营经济的“放行”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社会上显然还没有对私营经济做出积极评价,但是,在党内较为开明的领导人的支持下,私营经济毕竟迈开了 “重生”的第一步。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实践证明,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从中可以看出党对私营经济“放行”的理由,即对私营经济政策放松的本身,是“解放思想”的一种“革命”,它直接服务于党的执政重心,即经济建设。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党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党的十四大的主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党的十五大报告的任务“就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这个时期,党容纳了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并且开始以开放的姿态调整政治制度,而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力量参与现代化建设。在一些地方,由于政绩考核上的“GDP主义”,各级党政机关为了吸引投资,甚至争相向私营企业主奉送“政治帽子”。

到了21世纪,党除了继续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重心之外,更加强调加强党的执政建设这个主题。2002年,十六大报告认为,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增加新的阶层和新的经济组织的代表。从这个时期出台的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新政策来看,都呼应了这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巩固阶级基础这个主题。

由此可见,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认识和整合方式,体现了党在新时期执政兴国的工作重心。20世纪80年代,党对私营经济政策的松动更多地体现了“解放思想、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到了90年代,对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吸纳则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现代化建设”这个核心任务。进入21世纪,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整合,则更多地从“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和谐”方面考虑。

(三)党对私营企业主的整合体现了对阶层结构变化的积极反应。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成为社会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引发党对这个阶层进行新的认识与判断。

20 世纪80年代,由于发展空间有限,私营经济的规模和从业人数并不多,“截至1987年底,全国私营企业约有11.5万户,还有一部分以集体名义登记的私营企业5万户,以合作经营组织登记的私营企业6万户。总数加起来,全国约有私营企业22.5万多户,雇工总数360.7万人”[15]。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党的政策的明朗以及私营经济合法地位的取得,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参见表3)。全国私营企业的户数、从业人数和注册资本总额同上一年相比较,1993年的增长分别为70.4%、60.7%和208.1%。1994年的这些指标分别为81.7%、74.0%和112.6%。1995年底,注册资金超过100万元的私营企业有4627家,雇工100~499人的就有3829个。到了1999年,全国共有私营企业150.9万户,投资者达到 322.4万人,从业人员已经达到2021.5万人,2003年,私营企业吸纳就业人数占到全国就业人数的5.65%,2008年这个比例达到 10.2%,增长十分迅速。

 

此外,“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全部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全国GDP的一半以上,占全国GDP增量的三分之二;私营经济向国家缴纳的税收收入,由1989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771.5亿元;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就业人数已经占到城镇全部就业人数的75%以上和新增就业人数的90%”[16]。由此可见,进入新世纪,私营企业的实力日益壮大,对社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面对私营经济和企业主群体的壮大,党也逐步调整整合策略,开始从执政的战略高度考虑对新兴阶层的整合:一方面肯定私营资本对社会的贡献,一方面将之视为新时期统战工作的着力点。

(四) 党对私营企业主的整合伴随了该阶层权利扩充的一个过程。改革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私营经济的发展基本是运行在党内“试试看”的政策范围内,而其经济地位更多是在90年代获得法律保障的,更重要的是私营企业主的合法财产得到法律认可与保护是在新世纪初完成的,这清晰地显示出其民事权利特别是经济权利扩展的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私营企业主凭借其经济上的影响力逐渐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他们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地方政权组织中担任人大代表甚至地方官员,直接参与行使政治权力。到了21世纪,由于党对其政治地位的明确,私营企业主参与政治的层级和范围均有明显的提高和扩大。这是政治权利扩展的过程。与此同时,随着党对民生和公共服务的重视,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社会各阶层,都越来越多地开始享受社会权利。在党的整合政策变迁过程中,私营企业主阶层“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的扩充尤为明显。

四、政策建议:要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实施调整政治整合策略

私营企业的发展既得益于私营企业主自身的努力,又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但是,私营企业主不是中国社会的唯一阶层,党的每一次政策调整,都涉及社会利益再分配问题。因而,势必要从全局出发,谋划政治整合策略。

(一) 继续推行积极的整合措施,保持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积极性。众所周知,除了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原因以外,私营企业的发展还受一些主观障碍制约。例如,“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比无政治关系的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和更长的贷款期限,而且,在金融发展越落后、法治水平越低和政府侵害产权越严重的地区,政治关系的这种贷款效应越显著”[17]。由此可见,私企的发展既受到自身条件制约,又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党和政府要从产业升级、技术改造、信贷支持、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强对私营企业的服务,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调整税率,提供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在保持私营企业主积极性的同时,也要规避其负面效应。私营企业是在人们的争议中成长壮大的,受传统思维影响,人们更愿意从对立面来审视这个群体,还有一些人害怕私营企业主进入党政组织会改变党的“颜色”。因而,必须更为谨慎和严格地规避其负面效应。由于缺乏原始资本积累再加上自身的发展冲动,确实有部分私营企业主通过投机走私、行贿、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手段赢取暴利,引起民众公愤。还有一些企业主道德低下、炫富仇穷、私生活糜烂等,严重破坏社会公德。在私营企业内部,还存在劳资关系矛盾等问题,这些现象对私营企业主整体的形象和党的政策势必造成损害。因而,必须依法严格查处私营企业主的非法行为,加强对私营企业主党员的监督和管理。还要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引导社会对这个群体进行理性监督。

(三)在对私营企业主进行积极整合的同时,也要注意照顾其他阶层的利益。随着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壮大,党加强对其整合,并且日益走上了制度化轨道。但是,由于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涉及各阶层的利益得失,因而要严格审视政策取向,以防出现制度偏差,影响社会公正。例如,在对私营企业主进行政治吸纳的同时,也要注意平衡其他阶层的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因而,要统筹安排各种资源在不同阶层中的分配情况,严防对某一个阶层过于“亲和”,而造成其他阶层的“离心”。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