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事,即使有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做下去”
一块猪肉,一锅热腾腾的酸菜,56岁的高俊平准备着小年夜的晚餐。灶台旁大床上,小孙子裹被而坐,对即将出锅的美味充满着期待。一阵脚步声由远而近,敲门声响起:“有人吗?”
在包头北梁区,到高俊平的家,要穿过一条曲曲折折、坑洼不平的小巷,还要登上几级石阶。巷道逼仄,迎面来人要侧身才能过;石阶湿滑,需小心踩踏。门开了,看到站在门口的李克强,高俊平愣住了。“我可以进去吗?”李克强笑着问。
高俊平这才反应过来,搓着手一边念叨着“家小,家小”,一边将客人往屋里让。
“过小年了,我来看看你们。”李克强低头进屋。
这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低矮小屋,大床挨着小床,灶头碰着床头,煤炉上架着土制暖气管。多来俩人便难以下脚,进屋就得上床。高俊平在这里生活一辈子了。
坐在床上,李克强问:“家里收入怎么样?”
“我下岗了。靠老伴的退休金生活。”
“屋子结实吗?”
“外面有层薄水泥,里面是木质结构。冬天漏风,夏天漏雨。”
“看到你家这样我很不安呀。”
“住惯了。”高俊平似乎很知足。
拉着他的手,李克强说:“我们要加快改造棚户区,让你们搬进条件好的新房子。”
高俊平落泪了……
他向李克强说出心底话:几十年了,做梦都梦见搬进楼房里呀!
高俊平家是北梁棚户区家庭的一个缩影。先有北梁,才有包头。这里曾经写下包头辉煌历史的第一页,如今却被城镇化浪潮冲刷成城市的“低谷”——方圆13平方公里,像高俊平这样的有12万多人。
两年前,李克强曾走进北梁,提出了棚户区改造的要求。两年后的今天,他重返故地。已有1万多户居民搬进新居。寒风中,登上转龙藏高坡俯瞰,一边是两年来已经改造的崭新建筑,一边是等待变革的低矮老屋,灰蒙蒙的烟雾笼罩着。北梁,正在经历一场涅槃似的重生。对棚户区,李克强再熟悉不过了。他在辽宁主政期间就率先推动棚户区改造,面积达2910万平方米,被联合国称赞为“世界奇迹”。到中央工作后,在他主持下,这项工作向全国推开。约5000万民众居住条件因此巨变。
棚改推进五年了,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解剖一个麻雀,便可知微见著。北梁棚户区便是这样一只“麻雀”,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改造难题。解决好这里的问题,对全国便会有一个把握。在北梁三官庙社区举行的现场会上,李克强直奔主题:“你们不谈情况,就说问题。”请来的几位棚户区居民代表直言不讳。
“棚户区出行不便,取暖不好,希望解决。”
“二十个大院,约900个人一个厕所。有些人干脆在家里方便了。”
一位老人干脆地说:“改造就两个字,‘要快’!”
李克强接过话来:“既快一点又好一点,达到一个理想的标准,咱们一起努力好不好?!”
李克强说:“现在,棚户区群众是‘有居’却‘忧居’,做饭、烧煤、如厕都很忧心。我们要把百姓‘忧居’变成‘宜居’。不能让城市这边是高楼大厦,那边棚户区连片;这边霓虹灯闪烁,那边连基本生活条件都不具备。”地方的同志反映了棚改中筹资、征地、拆迁困难,李克强一一回应。他说,棚改是百姓天大的事,即使有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做下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