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一
社会心态有着复杂的发生演化机制
作为一种状态,社会心态反映着人们的精神气质、心理情绪和价值取向;作为一个过程,社会心态为社会成员所建构,包括生成、改变、沉积等;作为一种动力,社会心态不断为个体提供心理场域和舆论背景,潜在地引导、诱发、推动、限制着个体的行为活动。因而,社会心态有着复杂的发生演化机制。社会心态分化和多样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转型时期的规范缺失。由于原有的规范已经失效,而新的规范一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使得人们心无所依。二是标准多元化导致的困境。由于开放性所带来的多样性,往往造成一种相对化情境,从一个角度看与从另一个角度看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黄相怀: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当前,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心态同时存在
理论周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心态,哪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心态?
苏海南(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既初步形成了一些积极的社会心态,同时也存在诸多消极甚至错误的社会心态。
积极的社会心态,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公民心态开始形成。表现在人们关心并积极参与社会监督、社会管理正在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近些年来,通过媒体和网络就社会现象和问题发表个人看法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其中发表理性认识和建议的比重也明显增多,一些公民实名举报、曝光某些贪官或批评某些不当或错误的社会习俗和管理行为,取得了积极成果。二是自我奋斗心态成为潮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相当部分中年人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动地依靠组织和他人来寻找工作、获得升迁,而是早早设计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和职业生涯发展计划,自己寻找工作,自己创业,靠个人努力拼搏来获得升迁、提升社会层次并改善自己的生活。三是开放心态日渐普遍。随着人口的广泛流动和出国机会越来越多,人们的心态日益开放,眼界拓宽,面向全国、面向世界,表现在城乡居民特别是年轻人大都期盼并实际走出家乡、走出国门,积极接受外来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理念等,在了解世界的同时,也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所处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四是包容性心态广泛形成。表现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等旧观念被破除,人们普遍承认并接受合理的收入差距以及生活水平乃至社会地位等差距,也能更宽容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小摩擦,呼吁理性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呼声也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认识。
消极和错误的社会心态,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一是浮躁心态相当普遍。社会各层次都有许多人包括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存在不管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急于在个人事业或政绩上取得高于他人、它地的成绩,不实事求是,不埋头苦干,以致出现诸多假业绩、假政绩,给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不利影响。二是恐慌心态有一定市场。社会各层次都有部分人或多或少存在此种心态,主要是对个人和社会前景的某些不确定性心存担忧,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部分人越发担心自己与同层次人群拉开差距,被甩在后头。三是冷漠心态仍较多见。表现在少数地方出现的当有人生病、受伤、车祸时无人救援,甚至在有人要跳楼的情况下,还有一些人不但不劝阻,反而起哄鼓动其跳楼,丧失了做人的起码良知。四是低信任度心态比较泛滥。不少人对社会上各种好人好事都不相信,对他人的关怀、帮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经常抱有怀疑态度,甚至对党和政府的政策、管理也持不信任态度,随意否定一切,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五是仇富仇官心态比较多见。一些人不分别人是合法致富还是非法暴富,不分贪官和为人民服务的好官,一概仇视、痛恨,对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带来很负面的影响。
杨增岽: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期,国民心态呈现出不同特点,有不少具体表现形式。我认为,不良的社会心态也可以归纳如下:一是相对被剥夺感比较普遍;二是一部分人存在偏执的“仇官”、“仇富”心态;三是焦虑情绪和“不信任”、“不确定”心态蔓延;四是一些人的极端主义心态,表现为“全盘否定论”和“怀疑主义论”。
这些社会心态,不论表现形式如何,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时期客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所导致的,甚至很多问题也是这个发展阶段所独有的。社会心态只是社会现实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自然流露和直接反映。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能动的改革来逐渐解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