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和观察社会状况的“晴雨表”

透视和观察社会状况的“晴雨表”

社会心态:透视和观察社会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理论周刊:何谓社会心态?为什么要重视社会心态研究?

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我认为,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社会心态是一定时期社会现状的反映,是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反映,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

社会心态最核心的内容是社会价值观念,人们的社会需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都是由社会价值观念影响和决定的。从社会心态的结构来看,可以分为稳定的社会心态、阶段性的社会心态和变动的社会心态。社会价值观念是社会心态中最为复杂,最为内隐的,而且与文化密切相关,属于稳定的社会心态;社会认同、社会信任和社会情绪则在一定阶段内相对稳定,并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且影响着社会认知,是阶段性社会心态;社会认知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变化的,是变动性社会心态,受社会认同、社会情绪和社会信任等因素影响,也受价值观念影响。

杨增岽(清华大学博士):社会心态,在我国并非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专属名词,反倒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学领域讨论得比较多。就其定义来说,社会心态是指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心理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是一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显著的弥漫性、多维性和大众性。

作为透视和观察社会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社会心态是党和政府制定方针政策,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依据。好的心态是办好事情的前提,我们应努力克服消极心理和不良情绪,着力培育积极良好的社会心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更多、更大、更强的力量。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