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政治生态变迁

微时代的政治生态变迁

当今媒介发展已经进入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技术与方式,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和场域的限制,享有充分的自主与自由,表达自己的各种权利诉求,其行动和力量可以很快聚集,并形成强大的力量,甚至改变国家政策与社会秩序。一段视频、一张微照或几句文字,都可能带来一片辽阔的思想天地,产生酵母般的作用,造成深刻的社会变化。

微时代是“秒时代”。微博的崛起最能够反映出网络“秒时代”的特质。这个时代是超越于传统媒体真正实现了“全时传播”、“迅即传播”和“超时空传播”。这种传播彻底实现了时空脱域、时空压缩和时空差异。微时代的“集群性”:无论是在现实场域或是虚拟场域中,各类人群、各类组织与团体,都可以因某种事件、消息与新闻,出于利益诉求、政治表达和情绪发泄等目的,会很快形成一种意见共同体。微时代的“参与性”:微时代为人民提供了一条更为便捷的数字化通道,凭借此优势,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与解释者,而且在信源的选取、关键的话题和叙事风格与框架的构建方面,都可以随心所欲,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微时代的“趋微化”:微时代呈现出的更多是多元、差异、微化与细小,即使是微时代中的一些重大的舆情危机事件,往往最初也是起于青萍之末。当我们为“微时代”的来临而惊叹之时,是否充分做好了迎接其到来的工作?

微时代的政治生态变迁

与传统意义上依靠信仰、制度、统治、权威和理想等价值和相关命题构成的宏大政治不同,现实政治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对民众日常生活政治的关注,对民众具体、细小甚至琐碎诉求和问题的回应。可以说,微时代的政治生态发生着巨大的变迁:一是威权政治遭受挑战。微时代中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登上社会政治的舞台进行政治表达与利益诉求;因网络技术的发展,普通公民的大量原创内容如核裂变般被生产、传播出来,严重冲击着自上而下的统治结构,产生了一种“拉平效应”。二是个体维权意识张扬。个体采取种种方式进行维权、扩权行动,对权威、秩序与组织化的生活逐渐疏离。三是公民参与的层次得以简约。由于传播活动造成的“无限中心化”的趋势,公民参政、议政的层次、等级得以大大简化;参政、议政的效果和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仔细分析微时代中人与事及其缘由,又会发现,它们背后仍是宏大的政治问题,是当代我国政治体制中急需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的问题。网络舆情暴露的种种问题背后,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多元化与社会整合等重大问题,它集中反映在党长期有效执政的绩效和人民未来生活的福祉。因此,微时代所建构的信息沟通网络,与“印刷机时代”所建构的信息沟通网络并置与交叉,展现出一个更加广阔、自主与自由的网络社会,这无疑要求执政党坦诚负责地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推进改革走向深入,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微时代中的执政策略应对

微政治时代中,意见和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以往依靠某一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已难以凝聚高度的社会共识。随着社会民主程度的日益提高,媒介的日益开放与新媒休的普及,民众的意见市场空前活跃,对时政问题、切身利益更加关注,这也为执政党如何适应愈加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就此而言,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应对。

一是积极探索微时代中党的执政、治理模式。微时代的发展,使每一个政治主体均可被置于关注和影响力的中心,每一个政治主体依靠无数的微力量可以紧密相连,还可以用意料不到的非常规方式促成某个宏观事件或影响某个政策。微时代中的政治实践已经不再局限于各种会议大厅,也不再局限于发布的各种指示与命令。这客观上要求执政党改进传统的执政模式,建构适应微时代的新型治理模式。

二是积极引导与提升微时代中公民的媒介素养。微时代中民众纷繁复杂的意见和观点容易出现情绪化、非理性等特征,导致网络舆情泛滥、民意弥漫,给相关部门判断与政策执行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最终形成网络的“媒介审判”,严重影响社会公正与理性的发展,因此必须要正确引导网民的网络舆论,促进网络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加强媒介自律,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是加强微时代中执政党的议程设置能力。在传统传播活动中,大众传媒的“把关”过程往往倾向于从其自身价值观、阶级立场、统治策略考虑选择与之相符的议题,这类议题大多为时政类、民生类、政党类宣传性新闻等“硬新闻”或“硬政策”;而在微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且议题更多倾向于生活政治,凸显出议题的“软化”趋势。这要求执政党提升议程设置能力,构建“立体化”的议程互动,促使议题的“软化”。还要加强议程设置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的多元化与差异性,注意培育各种意见表达和交流平台的多样和完善,尤其加强与博客、论坛、公共聊天室等形式的联系。另外,还要加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政府、媒体以及公众之间的议程互动,打破传统上政策议题对媒介议题与公众议题的优先顺序,促使网络中的议程设置更加成熟和完善,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是积极探索与建构微时代的多中心治理结构。多中心治理并不意味党和政府从公共事务领域退出或进行责任让渡,而是角色、责任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党和政府更多扮演引导者、中介者与服务者角色,制定宏观框架和参与者的行为规则,同时运用经济、法律、政策手段为公共物品供给和公共事务提供依据和便利,促进社会、网民个体、网站经营者共同参与管理。

五是提升微时代中“问政”的深度与质量。微时代中,各级官员要主动深耕于网络舆情与民意之中,了解广大民众之冷暖与疾苦,时时感受民意流的走向与能量。及时有效地回应民众的诉求和呼声,打造畅所欲言的、公民有序参与的公共平台,建构党和政府与民众之间全新的互动机制。(作者单位:杭州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