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承春节民俗幸福和谐的人文理念

科学传承春节民俗幸福和谐的人文理念

摘要: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据考证,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俗称“过年”或“过大年”。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据考证,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俗称“过年”或“过大年”。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而其中重要的节庆日,一般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我国新规定的春节法定假日,也以这两天为主。

春节历史悠久,民俗丰富,是中国标志性的幸福和谐、吉祥喜庆的重大传统节日。我国长期处于农耕文明时代,先民十分注重时节传统,农历正月新年春节,虽然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之节不同,但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二者关系显而易见,它是自然节律与人文思想紧密结合的产物。在新旧时间交替、冬春时序转换之际,人们扫屋尘,办年货,庆丰收,祭祖先,敬天礼地,祈求福祉。拜年互贺幸福光景,互访、馈赠和谐亲友邻里关系,用心用情欢欢喜喜过大年。因此,辞旧岁迎新春,祈福迎祥、和谐友爱是春节的民俗主题,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春节民俗的幸福诉求与和谐价值取向,已形成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它负载着厚重的文明积淀,是华夏子孙的情感聚合,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所系,是亿万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民俗多彩的幸福诉求

我国的人类社会,无论处于洪荒原始时期、农耕文明时期,还是当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对幸福的企盼,是永恒的主题,民众对幸福的诉求,永无止境。而我国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产生和传承着丰富多彩的企盼丰年、祈求平安吉祥,追求健康幸福的民俗事象。

从饮食习俗上来看,春节的食俗最为丰富,最有象征意义。汤团、汤果、年糕、春酒、饺子、圆子、桃汤、祭灶果、冻米糖等等,形成了活色生香的舌尖上的春节。

关于春节饮春酒,在春秋时期《诗经》“国风”中,国人对大年的祝福已有体现:“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古代春节祈寿风俗流行,“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这是对年长者的祝福。汉代崔寔在《四民月令》中描述:“正月亡朔,是谓正月。……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椒是一种香草,民间取其温、香、多子的特点,用于新春的祝福。《汉宫仪》载:“正旦饮柏叶酒上寿。”取长青之树浸酒,祝福长寿。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民间春节饮“桃汤”,以辟邪祝福。

宁波人春节食俗最盛行的是吃汤果、汤圆、炒年糕。春节吃汤圆象征家人团圆,象征生活圆满幸福。除夕晚,杀鸡宰猪祭祖后,百姓家用鸡猪汁煮年糕汤。年糕,谐音“年高”,甬上民谣说:“年高年高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示意对新年的祝福。人们还用年糕印板压成“五福”、“元宝”、“如意”等形状,表示“吉祥如意”、“大吉大利”。

闽南人除夕夜吃全鸡,闽南语“鸡”与“家”谐音,表示“全家福”。饭后吃些甜品,寓意生活甜蜜,吃些柑桔,意为吉祥如意;广东等地流行互赠橘子风俗,以求吉利,春节啃点甘蔗,表示节节甘甜,幸福生活越来越好;北京人过年食黏黍糕,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正月元日,啖黍糕,曰年年糕。吃饺子,寓意吉祥幸福;台湾春节吃年夜饭叫“围炉”,兴吃蚶,蚶在台湾方言中解作“胖”,吃蚶取意“发财发福”。

还有许多地方春节吃圆子、长面、元宵、馄饨、春卷、欢喜团等等,从饮食文化层面上来祝福。

古老的春节还产生了写春联、贴年画、挂花灯等众多装饰性的民俗事项。写春联是春节民俗幸福诉求的一个普遍的载体,我国南北方都盛行这种风俗。它最能渲染年节幸福气氛,祝吉求祥。春联最初起源于挂桃符,据说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我国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来“桃符”就成了春联的别称。曾任鄞县令的王安石就诗赞:“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旧桃换新符”。因此,每逢春节,很多人家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期待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兴旺发达。如“春回大地,福满人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

贴年画也是全国各地春节幸福诉求的普遍形式,民间贴年画,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的节日风俗,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杨家埠等,就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年画产地。春节年画的主题皆是喜庆吉祥,如福禄寿、群仙赐福、天官赐福、龙凤呈祥、新春大吉等等,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各地老百姓喜欢将这些年画贴在门眉上、坑头上、客厅堂,甚至布置新春新房里。有些地方正月初一贴画鸡,以鸡祈福,俗云室上大吉。还贴民间剪纸,倒贴“福”字,意为“幸福已到”,“福气来到”。有的贴窗花,表现吉事祥物,红火富丽,烘托了春节幸福祥和气氛。

各地的民间幸福祈求,还表现在行为动态民俗中,新年燃放爆竹烟火,起源于原始民间信仰,驱邪祈福。宁波习俗除夕夜放关门炮,送走一年不顺心之事。大年初一,放开门炮仗,迎来红火瑞气,喜气洋洋。《西湖游览志》记述了杭州风俗:“热栗炭于中堂,谓之旺相;贴青龙于左壁,谓之行春;插芝麻梗于檐头,谓之节节高;签柏枝于柿饼,以大橘承之,谓之万事大吉。”苏州春节有蒸“盘龙馒头”的习俗,在巨型馒头上用面粉制作一蜿蜒的盘龙,上面插有各式各样的吉祥象征物,用以祈龙祝福。许多地方春节挂花灯,追求光明、红火和美好,各种花灯争相辉映,烘托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当代又盛行挂鱼灯、虾灯、蟹灯、中国结等形式。还有许多人过年要买一些春节花木,营造节日气氛,如桔树,象征吉祥幸福;大蕙兰,象征富丽堂皇;牡丹象征富贵高雅;蝴蝶兰象征恩爱美满等等。

春节,我国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祝福,如苏州农村架起高高的松柴,以火焰高为吉祥幸福;浙江、山东等地新年祭青龙为至尊吉祥物;湖北长阳土家人,除夕夜,家家都将火塘烧得旺旺的;云南大理白族人“放高升”,用整棵大竹装火药,点燃蹦上天空百十丈。山西产煤区,人们在年节都要点“旺火”,用上等焦炭垒起来,中间放木柴,光焰升腾的火代表了主人祈求幸福的心情。宁波还有些农村山区除夕晚,各家水缸挑满水,米缸盛满米,将元宝年糕、如意年糕等放进米缸油吊甏内,谓之缸缸满,甏甏满。在这些民间趣俗中,充分表达了人们求吉祥、求安康、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春节民俗中丰厚的和谐价值取向

春节民俗的重要特征,在于以协调人和社会关系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和谐节俗。春节具有重人伦、重亲情、重礼仪、重和谐的人文内涵,显著地体现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和礼俗,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几千年来已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从我们的生活实际来观察,年节纺织得最绵密的关系网络无疑是家人、亲朋和邻里的关系,春节对于整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节日里不仅是休息,它远比休息更重要。在这些特殊的假日里,人们会用一种非常态的心理对待自己的生活,对待周围的人,对待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环境。如晚辈敬拜长辈,长辈要慈爱晚辈,外出远门的要及时赶回团聚行礼。春节内涵中的和谐,首先是要每个人心情舒畅,在自己心理和谐的同时,也要和家人、亲友、邻里周围的人、所在单位的人以至同行、同系统人保持和谐,这是社会和谐的最基本的基础。只有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才是快乐的幸福的,人们才有前进的内在力量。春节就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

一般认为,中国的团圆节是八月十五中秋,然而中秋不是人们最闲最要紧的节日,这时外出未归、难归是常见的,往往只能“千里共婵娟”。当初宁波人南宋宰相史浩即使近在咫尺杭州,就是不能按时回家团圆,从此宁波中秋易十六。春节在农耕时代是农闲,现在因节日民俗演变为工闲。南往北来,春运高潮。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现在说,世界再大,也要回家。如今年,春节海陆空运客预计达30多亿人次!因此说,中国最大的团圆节是春节。春节民俗信仰的感召力是如此强大而有魔力。

春节的高潮从除夕开始,除夕夜家家户户团聚吃年夜饭,守岁,体现了家庭的和谐。小辈向长辈行礼辞岁祝福,长辈给晚辈赠压岁钱。压岁钱原本意义是长辈给晚辈的祝福,而且范围仅限家中人。清代宁波人钱沃臣《压岁钱》诗注中说:“俗以五色线穿青线,排结花样,送给儿童压胜,名为压岁钱。”旧时送的压岁钱币一般刻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富贵双全”、“开卷有益”等。余姚一带俗称“顺佑铜钿”,顾名思义是一种祈福辟邪、佑护平安的吉祥之物,收藏界称之为“民俗花钱”。因此,压岁钱本身的象征意义远远超出了它的实际价值,强调的是祝福涵义和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亲情。明清以后,尤其是当代,压岁钱的祝福信仰功能逐渐向节日经济功能转变,这是值得注意的民俗变化动向,其实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民俗原义。

春节的这种团聚拜年礼俗,要求家庭和家族讲求和睦,上下辈之间,夫妻之间,亲友之间,要互爱互助,讲究孝悌,共同为家族的延续和壮大而努力。推而广之,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谅,礼尚往来,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在我国古代以来,就有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竭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传统流行的有走亲戚拜年、向朋友、同事礼节性拜年,还有感谢性拜访、串门式拜访等。宁波旧时农村的正月初一,不出远门,拜访族亲长辈,左邻右舍串门贺岁祝福,家家户户用糖果、瓜子招待来贺乡亲。各家小孩们用压岁盘盛糖果、点心、互相馈赠,以示过年祝福,培育儿童之间的互爱友谊。儿童孩子聚集一起,用压岁硬币在木板上比滚远近,洋溢着村落社会融融乐乐和睦气氛。正月初二开始分别走亲访友,用桂圆、核桃、红枣甚至红粮包裹礼尚往来,祝愿新健康平安,增进族亲和谐。清代起又增添了“团拜”形式,主要在外地的同乡会,“以联年谊,以敦乡情。”其实过去的拜年,主要特点是脚勤情亲,没有太多的讲究物质因素,也没有铺张浪费。现今信息化时代,拜年用更便捷的形式,时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E-mail拜年、网络视频拜年等,但它的民俗意义是一脉相承的。

少数民族地区春节群众性团拜活动也很丰富,如侗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村民翩翩起舞尽情欢乐,增进了邻村间的和谐相处。苗族人有“走寨”、“采花山”的欢庆活动。藏族人除夕举行盛大歌舞会,亲朋好友互赠哈达。撒尼族人初一举行篝火晚会,人们纵情欢乐。彝族春节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祝福,还有特殊的“跳虎节”风俗,祈虎神赐福。佤族人、达幹尔族人春节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密切邻里关系,节日期间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新中国以后,春节在农村、社区中,成了集中展示广大民众文艺才能的良好时机。城乡组织俱乐部、民间剧团、农民篮球队、乒乓球队等,去各村、社区巡演、比赛,还有组织插花、刺绣、剪纸、编中国结和拔河、跳绳、踢毯子、抖空竹、玩风车等文体活动。人们在节日里彼此欣赏,互相竞赛、互相借鉴。通过节日活动,社群内部的组织协调和人与人之间团结合作,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还有许多年节庙会和闹元宵活动,是春节期间调和民间心理,提升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途径,人们在这里得到了美的享受,身心的放松,情感的渲泄,这是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很好的调剂,是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积极休憩。这种年节假期的过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美好享受,也是对明天美好生活的畅想、期盼和精神的振奋。使得人们产生对和谐社会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依恋,使得有情趣的生活和安居乐业的幸福感落到实处。因此,春节的核心功能在于促进家庭和谐、亲族团结,社会和谐,增强人们乐观向上的幸福感。

科学传承春节民俗幸福和谐的人文理念

春节丰盛的民俗,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并深深内化为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保证公正、公平等社会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以及政令畅通,上下同心以外,和谐文化建设更显得十分必要。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春节等节日的文化传统,是广大民众最直接感知,最易于产生精神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

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活动,大力弘扬春节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利用民俗的幸福和谐文化资源,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气氛,引导和振奋创造幸福生活的民族精神。充分挖掘、提炼和弘扬春节的幸福和谐内涵,使蕴藏在人民大众中大量的优良节日习俗成为共享的节日元素,增强家庭团聚意识,丰富与发展春节节日象征体系,积极建立适合现代社会交往的节日文化空间。从而使人们向往春节、热爱春节,使春节过得幸福、过得有情趣,过得有意义,在创造幸福生活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进一步为春节的优秀民俗传承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比如为过大年团聚提供优良的春运服务,为饮食节俗提供优质健康的食品种类,为节俗热闹活跃提供安全环保的物品和环境,为节俗的科学传承提供正确的指导与引导,为丰富节日文化体育生活提供组织服务和场所支持。以科学发展观,去认知中国传统春节的民俗意义,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心倾情呵护、养育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让春节民俗幸福和谐文化在现代文明中不断传承、弘扬、生生不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