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今年以来,“中国游”热度不减,“中国购”持续升温。“带着空箱子去中国”,成为境外旅客“探店”“拔草”跨境游的新趋势。从丝绸、茶叶、传统瓷器,到国潮、文创、科技好物,境外旅客来中国有了更多购物“新宠”。
四川德阳三星堆退税商店。(受访者供图)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国内退税商品销售额及退税金额同比分别增长94.6%和93.2%。这股消费热潮的背后,离境退税政策的持续优化扮演了关键角色。从商品供给扩容到服务体验升级,再到跨区域政策协同,一系列举措共同构建起更具吸引力的入境消费生态,推动“购在中国”成为一张亮眼的国家名片。
供给侧扩容,特色商品筑根基。离境退税政策的发力点首先体现在商品供给端。数据显示,今年1—6月国内离境退税商店数量已超过7200家,较以往成倍增加,为境外旅客提供了更丰富的购物选择。从大连的贝雕工艺品、辽渔烤鱼片等“外贸优品”,到北京退税商店中占比40%的国货品牌,再到上海覆盖老字号非遗工坊与国际品牌旗舰店的服务网络……商品结构实现了“传统+现代”“本土+国际”的多元融合。与此同时,各地特色街区的打造进一步放大了消费吸引力。北京深挖4个国际消费体验区潜能,聚集600余家退税商店;上海1400多家退税商店织就覆盖全城的服务网络,为174个国家(地区)的旅客提供服务……这种“全球好物+中国特色”的供给矩阵,既满足了境外旅客对特色商品的需求,又推动华为、大疆等科技潮品走向国际市场,形成了双向促进的消费生态。可见,商品供给的扩容与特色化布局,让境外旅客在“中国购”中既能找到文化认同,又能发现科技惊喜,从根本上激活了消费潜力。
服务链升级,智能退税提质效。如果说商品是基础,那么便捷的退税服务就是提升消费体验的关键。今年以来,税务部门推出的“码上退”“即买即退”等数字化举措,彻底改变了境外旅客对退税流程的传统认知。在四川德阳,澳门游客杨先生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身份信息上传、信用卡预授权等流程,退税款预付金实时到账;在北京,支付宝“碰一下”功能实现退税款秒到账;在上海,全国首台自助开单机让退税申请单生成时间大幅缩短,仅新世界大丸百货就已累计开出超5000张申请单……这些创新举措带来了效率的显著提升——全国退税办理效率提高40%以上,有效解决了以往流程繁琐、等待时间长的痛点。正如俄罗斯游客玛丽娜在大连体验“即买即退”后所说:“买到了满意的商品,还能退回一笔钱,我打算再买些小纪念品。”服务体验的优化不仅增强了消费愉悦感,更直接刺激了二次消费。智能化服务的升级,让退税从“麻烦事”变成“加分项”,重构了境外旅客的消费体验,成为拉动“中国购”增长的重要推手。
政策网协同,跨域便利拓空间。政策的协同性是提升消费便利性的更高层次探索。今年以来,集中退付点的推广与离境口岸互认机制的建立,打破了地域壁垒,让境外旅客的行程安排更加自由。北京在王府井等商圈设立集中退付点,新加坡旅客林舒云可在此办理多日购物的退税业务;上海恒隆广场近90家退税商户依托集中退付点,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60%;福建试行全省“即买即退”离境口岸互认,让旅客在泉州购物后可从厦门离境;川渝滇陕更是推出跨省口岸互认,旅客在四川购物后可选择五地机场离境……这种跨区域协同不仅方便了旅客,更疏通了商户的经营堵点。大连锦华钟表等企业因政策带动预计销售额增长一成以上,华为、大疆等品牌也主动申请成为退税商店。政策协同降低了消费决策门槛,让境外旅客无需为退税流程调整行程,从而更放心地投入消费。从单店退税到集中办理,从本地离境到跨省互认,政策协同不断释放便利红利,为“中国购”的持续升温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7200家退税商店的商品供给,到“码上退”的服务革新,再到跨省口岸互认的政策突破,离境退税政策的优化形成了“商品吸引人、服务留住人、政策方便人”的良性循环。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深化,“购在中国”必将成为展现中国消费活力与开放姿态的重要窗口,持续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作者:黄宗跃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