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客户端8月18日报道,场馆入口处,观众队伍如约而至,展厅内人头攒动……这样的场景,成为不少博物馆的常态。而这个暑假旅游旺季,为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再添了一把旺火,人气爆棚。博物馆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感受历史的“暑期第二课堂”,也是众多游客喜爱的文化空间和旅游目的地。而在“文博热潮”中,一批中小博物馆凭自身特色成功“逆袭”成为“网红”。
这是中国算盘博物馆馆藏的长算盘,可同时供多人使用。新华社记者 张申博 摄
扎根本土,深耕文化沃土。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历史与当下,而中小博物馆的天然优势,正在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精准呈现。不同于大型博物馆“百科全书”式的宏大叙事,中小博物馆是地方历史的“活档案”,每一件文物、每一段展陈都深植于脚下的土地,承载着独特的地域记忆。定州博物馆以五万余件馆藏文物为依托,将东汉玉座屏、龙螭玉璧、定窑净瓶等镇馆之宝串联成一部鲜活的地方史;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依托原蜀锦厂遗址,构建起从丝绸起源到非遗技艺的完整叙事链。当“为了一个博物馆,奔赴一座城”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中小博物馆便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空间,而是带动地方消费的“流量入口”——游客因博物馆而来,自然会延伸至周边的餐饮、住宿、文创消费,为县域经济注入新活力。
特色鲜明,打造差异化体验。在文旅消费升级的当下,游客愈发追求个性化、沉浸式的体验,而中小博物馆“小而精”的特质,使其能精准切入细分领域,以鲜明特色打破“千馆一面”的困局,形成独特的消费吸引力。这些博物馆不追求馆藏规模的“大而全”,而是专注于某一领域、某一技艺或某一段历史,以专业性和独特性打动游客,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青州博物馆以VR影院、MR体验区构建沉浸式场景,让文物“活”在虚拟世界;中国航海博物馆通过郑和船队模型还原航海史诗;美食博物馆则将烹饪体验与历史讲解结合,创造“舌尖上的博物馆”。特色鲜明的内容供给,不仅提升了博物馆自身的“出圈”概率,更丰富了文旅消费场景。当参观博物馆不再是单纯的“看展”,而是一场融合科技、体验、互动的文化之旅,游客的停留时间更长、消费意愿更强,进而推动文旅消费从“打卡式”向“深度体验式”转变。
优化服务,提升体验质感。文旅消费的激活,既需要“吸引人来”,更需要“留住人、服务好人”。中小博物馆之所以能在“文博热”中持续圈粉,离不开对服务细节的打磨。定州博物馆为接住暑期客流,取消周一闭馆制度,实现全暑期天天开放;组建“馆长+馆员+专职讲解员”的“讲解天团”,提供免费公益讲解,还为全国学生和教师群体定制专属服务,让历史知识的传递更具温度;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对体验项目进行层级划分,既有面向大众的简易香囊制作,也有针对专业爱好者的深度织造体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多地中小博物馆还推出夜游、文物剧本杀、历史换装等创新服务,延长消费链条,让博物馆从“白天开放”的文化空间,变为“全天候服务”的文旅节点。优质的服务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更直接推动了消费转化,让中小博物馆成为文旅消费的“流量密码”,为地方经济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中小博物馆各美其美,折射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期待更多中小博物馆能挖掘自身优势、创新发展路径,让更多人透过博物馆这扇窗,触摸历史脉动、感受文化魅力,也让“博物馆热”成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作者:李军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