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理论家社区聊医改

【北京日报】理论家社区聊医改

本报讯(记者 童曙泉)“今后,除了建立老年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也要逐步建立老年病科。”昨天,医改的研究学者、设计者来到社区,与居民面对面聊医改。交流中,适应老龄社会的医疗改革、面向基层医疗的福利政策等,在现场就完成了“供需对接”。

昨天,本市理论界新春走基层活动走进劲松社区。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胡飞跃,市卫生局医改办副主任高星两位专家,分别从卫生立法看医改、北京市医改成效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介绍医改的来龙去脉。

交流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陈怀宁提出“全方位关心社区全科大夫”的问题后,朝阳区卫生局副局长张瑞也赶紧“抢”过话筒,搭车追问——全区的社区门诊6年内从252万人次增加到792万人次,“但门诊医生人才招不来、留不住,该怎么办?”对此,高星给大家透露了好消息:过去医疗体制以大医院专科为主,今后在医疗教育、职称评审、准入制度等方面,都会专门面向基层全科大夫制定规范。届时,社区全科医生的收入将与绩效挂钩,在社区全科医生劳动强度普遍增大的情况下,更加公平合理,也有利于吸引人才。

居民们增加老年病门诊、加强社区中医门诊、方便向大医院转诊、增加社区护理力量等需求,也得到了专家现场的答复:这些需求在未来的医改中会得到对接满足。“医改未来的方向,还是社区首诊制。各级医院要定位清楚,分诊、双向转诊要畅通。”胡飞跃说,“医改解决的问题是,要更好地满足各种医疗卫生需求。”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