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同步小康提升扶贫工作水平

围绕同步小康提升扶贫工作水平

党的十八大为贵州实现同步小康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步小康对贵州扶贫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扶贫开发不仅要加快步伐,增强实效,而且要科学互动,统筹发展。要不断总结经验,以创建全国扶贫攻坚示范区为重要载体,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深入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规划中找好切入点,推动协调和持续发展,把扶贫开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立足不含水分完善“减贫摘帽”工作

以县为单位建成不含水分的全面小康,是贵州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三个不能代替”反映了贵州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也反映了贵州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不可能建成全面小康。无论从夯实基础的角度,还是从和谐发展的需要,“三个不能代替”应成为扶贫开发整县、整乡“减贫摘帽”的重要原则,使扶贫攻坚实实在在,贫困群众踏踏实实。

要处理好总体评价与到村到户的关系。国务院扶贫办始终把到村到户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和检测依据,我省“减贫摘帽”不是扶贫攻坚的权宜之策,既要立足现实,也要着眼长效。要通过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逐村逐户考量核算,形成客观的脱贫率和科学的贫困比,把共享成果的政策落到实处。

要处理好平均数与大多数的关系。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贫困县、乡(村)的差距,作为考量“减贫摘帽”的重要指标,既要正视平均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又要从大多数人的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严格控制平均数线下的比例,坚持量变引起质变的法则。

要处理好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所有扶贫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贫困群众获得实际利益,这种利益既通过上级部门按照既定指标考量,也要得到贫困群众直观感受的确认。这就需要重要指标设定体现国家要求与贵州实际的结合,掌控基数差距影响翻番差距,兼顾纵比增幅和横比增幅,把握脱贫返贫的规律,尤其是减贫进度要坚持有序有效的原则。从而实现后发赶超与量力而行的统一,使相关指标能够真正落地,给人以压力、动力并增添活力。

二、着力园区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同步小康,还是扶贫攻坚,核心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应运这个问题解决突出产业化扶贫是必然选择。问题的关键是随着市场发展和扶贫战略政策的完善,产业化扶贫要由传统的种养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换,其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就是一个突破口和结合点。

作为提升产业化扶贫的重要平台,园区建设特别是扶贫示范园区建设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探索赶超跨越的路子。一是体现特色。从贫困地区自然资源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度推进,滚动发展。特别要围绕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突出对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的瞄准,着力提高千家万户的组织化程度并与市场对接。二是强化集约。牢牢抓住延长产业链这条主线,以主导产业基地为支撑,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学研、供销加一体化建设,提升科技含量和综合服务能力。要注重培育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和“四化同步”条件的有效模式。特别要推动信息化与产业化的深度融合,在市场把握、电子商务、标准化生产、资金监管、扶贫监测等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三是打造绿色。适应我省“三片六山”多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特点,结合干鲜果、中药材、草畜、茶叶、蔬菜等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一批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区、设施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及生态休闲与文化旅游目的地。通过资源补偿、资源交易、用地保障等政策,引导生态移民向园区和城镇聚集,合理调整贫困地区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四是力求开放。园区建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尤其是先进的理念。在坚持和完善现有招商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对口帮扶城市窗口的作用,深化和拓展经济合作,承接相关产业的转移;借助和发挥中央定点部门和单位的优势,鼓励和引导机关、部队、院校、企业和个人参与园区建设,实现资源整合、互利共赢。同时争取国外援建项目、世行贷款和非政府组织资金、慈善基金的投入,把“开放促开发、三化兴三农”的共识落到实处。

三、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贫困地区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重要支撑,但以扶贫对象为主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具有根本意义。特别在市场经济和“四化同步”的条件下,政府行为如何引进市场机制实现扶贫效益的最大化,始终是扶贫开发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要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结合。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更多地采用竞争立项、以奖代补、有偿投入、合同管理等办法,大胆探索股份、承包、领办、租赁等机制,变指令为指导,变输血为造血,变自发为自觉。这些实践已产生好的反响,关键要总结完善后上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突破现行体制机制的局限。要实现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结合。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小康建设引导扶贫开发”的思路,把有限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扶贫对象,用于与增收密切关联的产业项目、改善基本条件和能力培训,涉及投资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主要发挥大扶贫工作格局的效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跳出扶贫抓扶贫”不仅是扶贫方式的转变,重要的是开拓了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新境界。要实现连片开发与细胞工程结合。由于历史自然的原因,我省乡村贫困与非贫困交织,部分产业难以达到连片瞄准贫困的效果,要坚持“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关键是抓好细胞工程。要在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切实做到规划到户、项目到户、资金到户、效益到户。通过细胞工程,增强扶贫对象的自觉自信,使之积极作为。同时进一步掌握户情,更好地分类指导,并以户为基础促进互动和合作,进而连片开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实现外出务工与就地创业结合。这些年外出务工在增长见识、增加收入上产生了积极作用,但贫困乡村发展现实的问题是需要一批劳动力回流。要加快连片特困地区规划实施的步伐,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等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更大的空间。特别要加快农村产权改革,发展小额信贷和互助资金,强化“三个十五万”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以贵州后发赶超的这片热土,激发农民工的家乡感情和创业激情,增强贵州发展的实力和后劲。

四、深化党建扶贫引领大扶贫工作格局

党建扶贫是贵州的执着探索,从1986年初在省地县党政机关抽派扶贫工作队开始,经过农村“双带”、部门定点乃至目前的“帮联驻”等活动,无不体现党建扶贫的蓬勃生机和互动效应。实践证明,党建扶贫适应开发式扶贫的需要,通过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同时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考验和锻炼一大批中青年干部,使之成为跨世纪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中坚力量,推动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党建扶贫是贵州扶贫开发的一大特色,起步早、历时久、成效实、潜力大,进一步发挥这个工作优势,是贵州脱贫致富进程的重要保证和持续动力。

要与时俱进探索和完善省领导牵头的集团帮扶、部门定点的“帮、联、驻”以及干部驻村、“党员创业带富”等有效形式,坚持强基固本、服务发展这个主旋律。一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实现对贫困乡村的全覆盖,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二要动真情、求实效,防止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特别要落实责任,跟踪管理,本着积极作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严格考核激励;三要坚持党建引路,围绕扶贫攻坚重大事项推进,促进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有机统一。特别要深化党建扶贫的内涵,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扶贫开发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承接产业转移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结合。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目标,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同时关注民权、确保民享、鼓励民建。凡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大扶贫工作格局是科学发展观在体制机制创新中的重要实践,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需要党建扶贫引领,抓住了党建扶贫就抓住了大扶贫工作格局的“牛鼻子”。这是贵州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奠基之作,也是贵州扶贫脱贫攻坚的希望所在。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