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体系上升到“兴国之魂”高度

核心价值体系上升到“兴国之魂”高度

十八大报告把核心价值体系上升到“兴国之魂”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层次有序、简明凝练、内涵丰富的24字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做出的完整表述,是党最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贡献和价值贡献。它是对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和公共价值的反映和建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概括。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理论意义

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又具有开放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既保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又关联着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规范。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人民群众日常的一般价值观是水乳交融的,同时在性质和诉求上也是根本一致的(胡敏中《论价值共识》,《哲学研究》2008年第7期)。这就保障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支配作用,使其能够引领社会各种思潮和大众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因此,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意义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李志伟、王斯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光明日报》2012年11月12日):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从历史上看,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总结出了适应自身制度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精神支撑。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更高的社会形态,在社会运动进程中需要也应当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深化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的认识提供了根本前提,作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

第二,引领与整合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有力地应对了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我们同资本主义的较量,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第四,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思想理论性很强的科学体系。总结提炼出科学准确、通俗简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走进群众、引领群众。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