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体系上升到“兴国之魂”高度(2)

核心价值体系上升到“兴国之魂”高度(2)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

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次构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宏伟大厦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既包括了反映国家制度本质的价值取向,也包括了调节社会和规范公民个人生活的价值取向。所以,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提出的不同层次的价值观是构成一个完整体系的基本要素,这些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普世性、民族性、政治性、崇高性和时代性(公方彬《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支撑中华民族崛起的核心价值观》,《政工学刊》2006年第10期):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普世的理念。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具体价值判断和行为走向,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所以,只有将整个人类文明积淀的优秀价值准则结合进去,才能保证吸引和召唤更广泛的人们去遵循和坚守。同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具备普世性,才不会因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或价值观差异过大而发生排异反应,这对于一个正处于崛起中的大国来说尤其重要。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之上的。中国社会由封闭到开放,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维系封建统治两千多年的核心价值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构建新的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确信无疑的。但同时还应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其文化的博大与包容、柔韧与同化力都无出其右的伟大民族,过去、现在和将来,其核心价值观都不可能完全由外来文化重塑,只能是在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现代政党政治发展的产物。在一个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要形成主流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没有执政党的倡导和推动是难以想象的,至少建设一种核心价值观要走更长的路。同时,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必然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否则便不具有执政的合法性。当一个民族选择了某一政党,即意味着认同和接受了这个政党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所强调的构建和谐社会,是建立于“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的,这基本上满足了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需求,或者说支撑了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推行。所以说,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一定不能脱离执政党的执政理念。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和精神世界的综合反映,是一个民族净化灵魂走向卓越的重要途径。当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充斥着媚俗的精神因子,满足的是短期利益需要,反映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那么这种核心价值观便不会起到应有的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因而不可能使一个民族走向辉煌。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要求。如前所述,核心价值观揭示并反映着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我们只有不断将蕴含于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品质挖掘整理,并反映于核心价值观中,所有的民族创造才因积淀而造就出文化大厦和精神之塔。一方面,历史由一个个时代构成,因此回顾历史、总结历史便不能回避时代,或者必须借助当今时代。另一方面,强烈的时代呼唤必然建立于社会需求或重大缺失之上,尤其是能够成为大众的共同要求,必定具有普遍意义。只有信仰信念和公共道德范畴的价值追求,或者说只有精神世界的追求,才具有广泛的号召力,才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才会使人产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强烈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价值选择,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也是未来事业向前推进必须坚持的根本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是关乎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问题,更是关乎国家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问题,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问题。说它是兴国之魂,根本就在这里(何隆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个问题》,《湖湘论坛》2012年第6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内在逻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明了中国要到哪里去,它揭示了民族复兴的目标。富强指向经济目标,民主指向政治目标,文明指向文化目标,和谐指向社会目标,展示了人民幸福、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四大共同愿景:富强实现民富国强,民主追求政治昌明,文明彰显人类共识,和谐体现华夏精神。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它们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基。自由彰显人的个性,平等呼唤公民尊严,公正提供社会良知,法治保障正当权益。全面发展以自由为基,市场经济以平等为先,政府治理以公正为要,社会秩序以法治为准。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它是公民道德行为的准则。爱国体现社会公德、敬业突出职业道德、诚信彰显人伦美德、友善重在个人品德。对国家的忠诚使我们爱国,对职业的热爱使我们敬业,对家庭社会的关怀使我们诚信,善待他人使我们友善。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重要论述,所包含的都是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可以说,这一表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十八大报告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采取了一种开放性的表述方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和旺盛生命力,展示了我们党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一种核心价值观总是需要一个实践发展和理论总结相互转换、相互推动的较长历史过程,从而达到完备、圆熟的状态,并逐渐实现社会化、大众化。现在的这种表述,既将我们现在倡导的理念鲜明地提了出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又为实践的发展留有充分余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