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思维

论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思维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紧紧围绕时代发展主题,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探求解决具有中国特色发展问题而形成最新认识成果的思维活动。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深刻反映了当代思维科学的变革方向。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当代哲学变革方向,有着宏大而深邃的思想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迅速兴起,极大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认识,在思维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提高。以系统论为代表的现代哲学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模式,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和思维方法,也带来思维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些思维成果引发人们对社会理论的重新解读,使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大为提高;另一方面,伴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面临着日益增多的异化现象,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二律背反。科技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但人的发展却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诸多问题引发人们对现代性的反思与追问。人们的思维方向开始从自然物向人类自身转变,重新思考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克服异化、回归人本的理念得到推崇。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正是在这一思想转变背景下,在总结我国发展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发展的科学性、更加关注发展的人本性,以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力避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开拓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深刻反映了时代变革的要求。目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开放达到新水平,发展不平衡加剧,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中国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愈加明显、资源能源紧缺、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诸多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迫切需要作出正确解答。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方面,自觉反思和避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理性主义发展观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扬弃了西方社会发展观,吸收了世界各国关于“发展”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总结,并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之精华,将传统哲学的一些思维方式经过创造诠释和现代化转换,使之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资源。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国际国内现实状况,学习借鉴了先进的发展理念,明确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首次提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首次提出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首次作出“五个统筹”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反映时代变革的呼声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方法是推动实践创新的思想利器。学习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方法,有利于形成与科学发展相适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范式。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人本思维、动态思维、反思思维、开放思维、系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给人以思维启迪,对开阔思维境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具有重要意义。把握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品质,会使我们自觉地朝着当代哲学的重大命题和纵深领域迈进,提升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的层次。掌握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人生境界和品格修养。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

时代性。当今世界,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时代课题。时代发展要求必须用全新的思维认识、研究和解决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发展大格局中谋划,放到全球化进程中思考,既考虑当前发展,又考虑长远发展;通过发展既为当代人造福,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发展既讲速度,又求质量;既重视经济效益,又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等。总之,科学发展观把理论与一系列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始终使理论思维与实践脉搏同起伏、与时代步伐同节奏。

人本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且这个实践是以自然界为前提和以人为本的。自然对象和人的本身构成实践的客体和主体两大要素。人类通过实践既改造自然,从而构建了社会有机体,同时又满足自己、发展自己。社会有机体的运行和发展充分说明,人既是推动发展的实践主体,也是享用发展成果的价值主体。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和本质,不仅克服了传统发展观的缺陷,抓住了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动力,从特定的思维向度统摄了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因。

协调性。系统由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保持一种协调关系的系统是有序的、平衡的,对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是有利的;反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系统的无序性、不平衡性增加,对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是不利的。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的发展视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相互协调、全面而持续发展的过程来考察。要求我们在把握社会整体发展过程当中,必须深入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方面的相互关系,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各方面协调发展,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

和谐性。化解矛盾、追求和谐,达到“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取向。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变化中实现稳定,在协调中实现和谐,是事物生成和存在的基础。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创新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重新认识和科学把握。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精神,走出斗争哲学的思维定势,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明确提出“和谐”范畴,并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使“和谐”的理念深植人心。科学发展观把和谐作为一种理性存在状态,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

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既是思维主体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又是思维主体的人格品质、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要求思维主体注重学习,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具备正确的价值理念、高尚的道德追求、不懈进取的精神状态。

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立场问题是世界观的根本问题,它直接影响创新思维的动力、目的及最终成果,从根本上引领创新思维的方向,最终决定创新成果的社会意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之所以强调创新思维,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新问题,促进新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作为最基本的思维素材,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思维的逻辑起点,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

必须始终坚持不断解放思想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与创新思维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精神现象和思想认识范畴。一方面,解放思想为创新思维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创新思维又为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加工”并最终提供成果证明,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冲破种种思想障碍,永远不僵化、不迷信、不为过去的思维习惯所束缚;永远不因循守旧,不为传统的行为模式所局限;永远不安于现状,不为已有的经验成绩而自满。在实践中,要冲破唯书唯上,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始终与时代同步;冲破坐井观天,孤芳自赏的思想束缚,坚持以真理为师;冲破囿于传统,迷信经验的思想模式,自觉与科学为伴;冲破脱离群众,唯我独尊的习惯做法,保持思想解放、思维创新的源头活水。

必须始终坚持以系统整体思维为思维基础。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成体系和系统的。因此,系统的观点、整体的观点,是认识一切事物,分析各种问题,进行创新思维的基本依据和认识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时,一定要有全局意识,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定要有协调意识,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一定要有统筹意识,处理好城与乡、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一定要有可持续意识,坚持事物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递进性。

必须坚持坚定执着的意志品格。创新是追求真理、艰辛求索的过程。凡是创新,都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未曾走过的路,都是与风险相伴的反复艰苦的探索过程。创新的成功只青睐于刻苦研究、不懈思索的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意志品质,才能为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提供持续不断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支撑,才能使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活动经受住挫折的历练和洗礼,才能锲而不舍地开展创新实践,一步一地接近真理、掌握真理。

(作者为南京炮兵学院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