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及其时代价值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及其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科学论断表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和阶段性发展特征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最新规划。因此,理解和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由来及其时代价值,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无疑具有着现实意义。

总体布局思想的发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方略。从理论层面上看,它是立足于世情和国情,运用整体性思维方式在宏观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从实践层面上看,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路径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二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思想。特别是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第一次初步地概括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①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富强民主文明确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属性。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出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全面认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1997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围绕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系统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由二位一体到三位一体的转变。

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要求和“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的工作要求,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使社会建设开始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发端。

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从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出发,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的概念,并且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提出来,初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想。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②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界定,进一步深化了全党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个方面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并制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最终形成。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把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凸显了这一总体布局的战略意义,并且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部署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任务。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写入总纲,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与党的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重条件下进行的。全球范围内,资源消耗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之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与资源利用率低的矛盾日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就促使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明确地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引起全党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目标。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目标要求,明确地把“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从此,生态文明建设开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7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问题,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发展方向。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向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转变。党的十八大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单列篇章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第一次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明确要求和“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还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使之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行动指南,向世人昭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积极探索人类文明发展新道路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时代价值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它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新拓展和新飞跃,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加充分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要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指明了正确的发展路径。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合则皆存、偏则俱失的辩证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为从根源上解决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全面消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短板”和阻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充分证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充满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它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显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复杂国内外形势下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勇气和智慧,展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布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说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增进人民福祉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能力。

(作者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73~117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96页。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