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18日《光明日报》报道,第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以下简称“运博会”)落幕之际,一组数据引人深思:3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超六成,其中近五成以家庭亲子形式参与,线上受众突破5.2亿人次。
可能令举办方没有想到的是,曾被视为“中老年专属”的大运河文化盛会,却成了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答案或许就藏在“科技+创意”的深度融合里。
8月15日,观众在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精准触达青年需求是破题关键。年轻人成长于数字时代,对互动体验、沉浸参与有天然期待。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 VR大空间探索展3天满负荷运转,用游戏化体验让观众“穿越”运河历史;39台文旅机器人与虚拟数字人集中亮相,用科技范儿点燃参与热情。这些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精准把握青年群体“边玩边学”“边体验边感悟”的行为特征,让传统文化从书本里、博物馆中“走出来”,变成可感知、可参与的生动体验。
创意转化激活文化价值。首次设立的运河主题文创展交出亮眼答卷:1500余种文创产品吸引10万人次打卡,销售额达251万元。从南京云锦元素的潮玩手办,到“绿马”“盖亚猫”组成的毛绒天团,这些产品成功将运河文化、非遗技艺转化为青年喜爱的消费符号。更可贵的是80个非遗项目与50家传统工艺企业的集中参展,通过创意设计让琉璃烧制、木活字印刷等古老技艺焕发新生,证明传统文化并非“老古董”,只要找对表达切口,就能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国潮”。
产业融合释放长效动能。本届运博会 62场对接会促成近千份意向协议,2.98亿元交易额背后,是“科技+创意+文旅”融合发展的市场验证。这种融合不是短期的流量炒作,而是构建起文化传承、科技应用、商业转化的良性闭环:科技提升体验感,创意增强吸引力,市场反哺文化传承。76个城市、35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更说明这种模式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以展促产、以产兴文”的实践样本。
运博会的启示清晰可见:传统文化的年轻化传播,既要有“科技赋能”的硬支撑,也要有“创意转化”的软路径。对各地文旅发展而言,需跳出“门票经济”“文物展览”的传统思维,思考如何用科技搭建体验桥梁,用创意打通文化与消费的链路;对文化传承来说,要敢于打破“束之高阁”的保护模式,让非遗技艺、历史文化在与现代产业的碰撞中找到新坐标。
当运河文化能在 VR里流淌,非遗技艺能变成潮玩手办,传统文化自然能跨越代际鸿沟,成为年轻人心中的“顶流”。这正是运博会留给我们的最珍贵启示。
作者:王小梅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