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节气·处暑】处暑知秋意,丰收满目新

【廿四节气·处暑】处暑知秋意,丰收满目新

“绮筵散罢尘初静,渐有新凉递好秋。”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这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承夏启秋的节点,“处暑”二字蕴含古人“暑气至此而止”的朴素智慧,亦折射出中华文明“观天授时”的哲学底色。从农事活动到民俗仪式,从诗词歌赋到饮食养生,这一节气如同一面棱镜,映照出传统文化与自然律动的深度共鸣。

image

8月22日,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农民在田间查看高粱长势。新华社发(张强摄)

节令之美,是对时序更迭与气候变化的呼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即为“出暑”,此时节炎热夏天将尽,三伏天已过,徐徐秋风、微微凉意,逐渐转入气象意义上的凉秋,是夏秋交接的重要节点。然而,今年因“秋包伏”现象,传统农历上的三伏天仅有30天,末伏全在立秋之后,故而形成了“早出伏热不休”的特殊气候。农谚“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等所说,节令之变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同样,处暑在农耕文化中也有重要体现,如“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处暑天若不下雨,纵然结子难保米”,这些民谚之说体现的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智慧,暗合“秋收冬藏”的农耕逻辑,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象化表达,自有一种独特的韵律与魅力。

民俗实践,是对古人智慧与生命礼赞的交响。民间为纪念处暑时节,古时衍生了如拜土地爷、祭祖迎秋、吃鸭子等民间习俗,这是对自然馈赠的崇高敬仰,也是对大地丰收的殷切期盼。看当下,江南“放河灯”寄托对逝者的哀思,北方“贴秋膘”通过食鸭滋阴润燥;沿海地区开渔节鼓声震天,渔民们扬帆出海,千帆竞渡、捕捞鱼蟹,以此庆祝鱼获丰盈;田间地头举行土地公祭祀仪式感恩大地馈赠,折射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农耕信仰……这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民间习俗,蕴藏着古代先祖继承和发扬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是对《礼记》“礼者,天地之序也”的生动诠释。不仅如此,处暑在时间上临近中元节,各地隆重举行“新稻祭祖”仪式,开展复兴传统河灯节活动,将现代光影技术与纸扎工艺结合,以创新形式传承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礼赞,本身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文化实践。

文化传承,是对田野丰收与瓜果盈香的期盼。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至,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储备能量,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走向萧瑟,农作物日渐成熟、丰收在即。放眼神州大地,“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高粱遍地红”……在这个收获的季节,全国各地农民最是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抢抓农时开展农事劳作,或通过减少除草、遮阴覆盖、微喷微灌等方式增墒降温,确保经济作物正常生长,或修筑贮藏米谷仓库,准备收稻屯粮、颗粒归仓,田间地头一派热闹繁忙景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秋高气爽在处暑之后初见端倪,“七月八月看巧云”,总有秋色入眼来。在中国广袤的田野里,处暑即将上演一幅幅火热的秋收场景,在人民群众流淌的汗水里蕴藏着时和岁丰的期望,喜悦的笑容里洋溢着穰穰满家的满足,注脚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万千气象。

作者:付云 单位:成都市郫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