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理论家走基层 评民谣说民防

【北京日报】理论家走基层 评民谣说民防

3月1日是国际民防日,作家李石、北京减灾协会郑大玮教授和市民防局的同志们在“理论家走基层”活动中走进首都图书馆,和市民分享防灾减灾的心得。

去年5月,市民防局面向社会,从安全文化、安全常识、安全互助、安全环境、安全体验五个角度征集避险民谣,仅仅半年时间,就收到6000多篇作品。活动当天,理论家们就从这些避险民谣说起。

“民谣的特点是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把防灾减灾知识编成民谣,可以极大提高老百姓对于专业技能知识的理解和熟悉。”李石的话音刚落,喜爱民谣创作的市民于书江站起来说:“前一阵看新闻,老见着‘驴友’出事,我就编了一个关于‘驴友’的民谣,给大家读读。”

“出行日,选晴天,早出发,归未晚。人不同,有快慢,结对走,莫分散。前者呼,后者唤,互照顾,相扶搀。”于书江顿了顿,解释道:“这是‘驴友’出发阶段应该注意的。”随后,他又朗声读了起来:“蒿草密,路不见,深莫测,止步前。悬崖陡,峭壁尖,绕转路,莫登攀。若天变,风雨欢,暂停歇,避风寒。遇冰雪,抱成团,存体温,共保暖。”于书江又解释道:“这是遇到突发情况,‘驴友’们应该注意的要点。”

“这个民谣很不错,像是三字经,好记,而且划分阶段鲜明,要点突出,科学性也很强。”郑大玮点评道,“我认为,民防民谣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科学性,否则误导了大家就危险了。”郑大玮举例说,一个作者在创作行车安全民谣时写下了这样一句:有积水,路面黑。“这就不严谨,没有光,有积水的路面确实是黑的,但在有光源的情况下,因为水的反射,积水会变成亮的。”

“郑教授,我是通州的农民,我们村里打雷劈死过人,我有感而发,写了一个防雷雨的歌谣,您帮我把把关。”市民郑建山读道:狂风暴雨雷电闪,劝君不要慌和乱;身在屋内闭门窗,电器设备切电源;被困在外要注意,切莫站在大树边;山脚水边不能停,高墙脚下更危险……

市民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专家审核,获奖民谣将被编辑成书,发给北京市民。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