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没有调查就没有建言权

胡鞍钢:没有调查就没有建言权

调查研究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根本途径和优良传统,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托。调查研究不仅有利于获得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感性认识,更有利于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认识的循环往复,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客观规律。作为多年从事国情研究的科研人员,我的心得体会是,在当代中国的研究方面,没有调查就没有建言权。

一、调查研究是当代中国研究的基础

当今时代,风云激荡。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各种重大矛盾和社会关系的难题、挑战,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相互交织。这就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长期坚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将其作为研究国情、世情的认识来源,制定基本国策、战略的客观基础。

客观事物总在不断变化,新矛盾、新问题每日每时都在出现,唯有调查研究,才能不断认识客观世界,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主动和有效地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如同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大量和零碎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加以系统化、条理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领导人怎样认识调查研究

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作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把调查比作“十月怀胎”,把解决问题比作“一朝分娩”。(《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110页)1956年2月14日至4月24日,毛泽东亲自调查研究,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门汇报,写出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成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代表作。

1978年9月16日,邓小平同志指出:“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为此,他带头走出去,先后访问了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92年春,已是高龄的邓小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调查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

1993年7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会议上首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把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视为“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306页)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些重要问题,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工作主动权。”他本人带头实地调查研究,在过去十年仅在国内各地区调查研究94次,平均每年在9-10次之间,遍及30个省市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

2011年11月,习近平同志发表关于调查研究的专题讲话,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他重申了陈云同志的观点:“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他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制度,保证调查研究经常化。”(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学习时报》,2011年11月21日)为此,中央明文规定:“省部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30天,市、县级领导干部不少于60天,领导干部要每年撰写1至2篇调研报告”。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