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重头戏”,必须看得见摸得着

民生是“重头戏”,必须看得见摸得着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6日上午参加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和讨论。习近平认真听取和记录,不时询问情况,并作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群众,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2013年3月7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同时也是历次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是代表委员以及干部群众关注、热议的焦点和热点,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代表团审议和讨论时,对民生工作格外关切,并提出“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看似老调重弹,但却道出了民生工作的真谛和终极目标,值得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刻领会、躬身实践。

看得见、摸得着,必须付真情。民生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能不能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关键看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不能付出真情、带着责任,是不是真正将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对待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有没有热情,有没有耐心,有没有用心。应该说,提到民生工作、民生工程,没有哪一级党委政府,没有哪一位党员干部,在文件中、口头上不重视的。但是,有些地方、少数干部,也仅仅是停留在了文字上、口头上的重视,而在具体的工作部署、工作落实、工作推进过程中,却常常敷衍了事、敷衍塞责,无论是投入的精力,还是投入的资金等方面,都不够多,特别是对生活困难群众关心不够。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纾解民生疾苦。如此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不可能将民生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老百姓也难以真正“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看得见、摸得着,必须重实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深水区改革,其最终目的和目标是为人民谋幸福,让群众得实惠。这就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尤其是民生工作,必须注重实效,以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实惠来作为检验的标准。一要贴近实际。开展民生工作,要紧密联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做到力所能及,绝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不切实际。二要体现实用。民生工作,特别是给困难群众送温暖工作,必须立足于实用,要雪中送炭,而不能雨后送伞,将工作做偏,让老百姓用不着、用不上,就失去了意义。三要讲究实效。每一件民生工作、每一项民生工程,在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都要追求质量、讲究实效,切忌搞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形象工程。

看得见、摸得着,必须管长远。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首先要有长期抓、长效抓的思想准备。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树立长期抓、抓长期,长效抓、抓长效的的思想意识,要自始自终、善始善终,一茬接着一茬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其次要有重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作风。各级各地党政官员要眼光向下、作风向下,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开展访贫问苦活动,多做重基层、打基础的好事实事,不给基层添乱,不让群众添堵。第三要有管长远、利长远的战略眼光。在出台政策、推动发展、深化改革的时候,要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要坚持绿色发展、环境优先。在具体工作中,既要解决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眼前困难,更要解决其长远发展、长效生存的问题,要建立“造血”机制,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脱贫致富,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分享改革的“红利”,共享发展的成果,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党和政府的工作目标与职责所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问题也是“重头戏”,催人奋进,令人期盼。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民生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而且是最大的执政问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品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实惠观”,要的是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拿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一抓到底的实干精神,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才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