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钓鱼岛之争与安倍对华政策倾向
2012 年 9 月野田佳彦内阁 “ 购岛 ” 行为遭到中方坚决反对 。 中国政府宣布了钓鱼岛的领海基点基线。 中国海监船实现了在钓鱼岛海域执法巡航的常态化。 日方所谓对钓鱼岛的“实效统治”已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石原慎太郎等日本右翼势力利用钓鱼岛争议大造反华舆论,煽动中日民族对立,在大选中扩大了右翼势力。 中日钓鱼岛争议与两国关系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 )安倍内阁在钓鱼岛问题上不会改正野田内阁的错误 ,甚至可能变本加厉 , 但近期仍受到日本现行宪法制约,不能不有所收敛
安倍担心,在钓鱼岛海域“中国舰艇数量会超过日本。届时,中国很可能会对外宣称实际控制了有关岛屿。 中国或许不会独自占有,而是退一步要求与日本共同管理,进行共同开发……为了防止这种事态发生,有必要以法律对付侵犯了领海主权的中国船只。另外还须增加防卫预算,利用海上自卫队的旧军舰巡海”。 [7]他宣称在钓鱼岛问题上“没有谈判的余地”,[8]还下令修改 2010 年制定的日本“防卫计划大纲”,与美国协商重新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效仿美国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强化由首相官邸主导的危机管理机制。其针对中国的一面将进一步凸显。
安倍内阁防卫相小野寺五典表示:钓鱼岛“毫无疑问是日本的固有领土。 我们会坚决应对中国公务船和飞机进入日本领海和领空的问题。但是,日中两国在战略互惠关系中向前发展符合双方利益。 双方保持对话十分重要。 ”[9]安倍执政后表示暂缓在钓鱼岛常驻公务员,但并未放弃这一主张和政策选项。 据自民党副总裁高村正彦称:“安倍是想说, 如果中方强力侵入, 以建立实效统治, 而常驻可保卫这些岛屿,或许会采取这种措施。但若未发生这种情况却特意常驻,刺激中国的国民感情,在外交上并非上策。 ”[10]日本政府很清楚,一旦采取鲁莽行动,势将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这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 为避免不测事态,与自民党联合执政的公明党代表山口那津男提出,两国军机都应不进入钓鱼岛上空。
安倍晋三在日本《文艺春秋》2013 年 1 月号发表文章中称:“有民主党的某阁僚抹黑我,说‘安倍晋三当了首相 ,中日就会发生战争 ’。 这实在是一个非现实的担忧 。 别忘了 ,我第一次执政时,首个访问的国家就是中国。 为了崭新的中日关系,我还与中国领导人达成构建‘战略互惠关系’的共识……两国有必要坚持为这个共识,并且以此作为考量,去解决发生的政治课题……中日两国以海为国界,为追求其中利益,自然会有起冲突的时候。 不过,中日两国在经济上有着切也切不断的依赖关系。 日本企业投资中国,要从中获益,而日本的投资也为中国创造出超过1 000 万个就业机会 。 …… 中日之间的老关系是 ‘ 友好第一 ’, 即便那不利于日本的国家利益也要维持‘友好’。不过,我认为友好应该是通往利益的一种手段,并非目的。若将本来是手段的东西当成是目的,那就是本末倒置。 ”[7]
上述这段话既说明安倍对中国缺乏真正友好的感情,但也有务实、现实、灵活的一面。 在日本经济的现实利益面前,不排除安倍对中国做些“友好表演”的可能性,但不会因经济利益而在钓鱼岛问题上做实质性让步。
(二 )安倍对华战略基本思路是 ,强化日美同盟 , 从中国周边乃至全球寻找针对中国的合作伙伴,造成对其有利的外交态势与战略格局,但很难实现
安倍赢得大选后就外交政策方针表示:“仅从日中关系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日中关系, 是不能够促进和改善两国关系的。 日中关系是 21 世纪日本外交的最大课题。 从这一观点来讲,我认为需要把世界地图打开来进行俯视,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考量,这才是一条必需的捷径。 ”[8]
2013 年伊始 , 安倍内阁成员纷纷出访 , 意在制衡中国 。 同年 1 月 , 副首相麻生太郎访问缅甸;财务相额贺福志郎访问韩国;外相岸田文雄首次出访的国家是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和澳大利亚;自民党众议院外务委员长河井克行出访英国、法国和比利时,向北约秘书长转交了安倍首相的亲笔信,企图拉北约联手对付中国;安倍首相则首先出访了越南、泰国和印尼,展开所谓“ 战略外交 ”。 安倍内阁这一个月的 “ 突击访问 ”, 虽未明显提及中国 , 但目的都是给中国 “ 演戏”。 然而,其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在世人面前凸显了中日确实存在钓鱼岛领土争议。首先,安倍本想把美国作为第一个出访的国家,“首先要修补受损的日美同盟关系。 在恢复强大外交实力的基础上,再来改善与其他各国的关系。 ”[7]
但安倍没等与美国事先商妥就宣布于 1 月访美,把美国当“外交牌”来打,结果反被延期至 2 月下旬。 不过这似乎只是美国操控美日关系主导权的一种外交策略。 我们看到,2012 年 12 月 4 日,美国参议院表决通过了 2013 财年国防授权法修正案。该法案明确写到将钓鱼岛作为《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的适用对象。这虽遭到中方强烈谴责, 但于 2013 年 1 月 2 日经美国众议院认可和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而生效。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又一次严重侵犯和损害。 于是,美国本能地要在中日之间搞以上有倾向性的微妙平衡,提醒日本保持克制。
安倍则希望通过访美,从美国总统口中获得《日美安全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的承诺,争取美国支持日本修改宪法及行使集体自卫权, 要求美国反对中国在钓鱼岛海域执法巡航而支持日本行使管辖权。 为安倍访美打前站的岸田文雄外相已从克林顿国务卿那里得到部分口头承诺。然而,尽管美方表示希望中日就钓鱼岛主权对话协商,而安倍却高调拒绝同中国谈判。 如果日本既要美国为其撑腰又要利用美国对中国搞冒险,将意味着美日同盟已被日本所主宰。
其次,安倍内阁为摆脱在东北亚的孤立,刻意缓和同韩国的岛争,提出与韩国加强“拥有自由与民主主义、基本人权、法治等相同价值观的两国间的关系”。 然而,在历史问题上安倍内阁与韩国很难有共同的价值观。 韩国慰安妇的人权问题才是日本应该考虑的。 早在 2007 年安倍第一次执政结束后,时任东京大学教授田中明彦就曾指出:安倍“自身保守民族主义的理念与外交现实有内在矛盾”。 因为保守民族主义观念有关于日本侵略及殖民统治正当性的主张,存在着反自由主义、反人权的一面,必定与美国舆论发生对立。 安倍外交的招牌之一是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观,但这与其保守民族主义历史观的关系并不明确。[11]
朴槿惠政府将更重视美国和中国,而不愿被日本所利用。 2013 年 1 月首先向中国派出特使便体现了韩国加强同中国关系的意向。再次,安倍对东南亚表示希望在安全保障方面加强合作。 然而,除了菲律宾外长实用主义地鼓动日本修改宪法,增强军备,对抗中国以外,东盟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愿在军事方面同日本联手对抗中国。
2013 年 1 月 16 日 , 安倍首相以首访越南为开端展开其所谓 “ 战略外交 ”, 但阿尔及利亚发生劫持日本人质事件则迫使他提前结束印尼之行匆匆回国。 于是,安倍只好在联合记者会上发表了对东盟外交的五项原则,即所谓的“安倍主义”。
其要点是:1.日本与东盟共同创造和扩大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观;2.共同全力保卫自由开放的海洋权益与航行自由,欢迎美国重视亚洲的政策;3.促进贸易与投资,实现与东盟各国共同繁荣;4.共同保护亚洲的多种文化与传统;5.积极推进青年交流,深化相互理解。 其主旨是推行所谓“价值观外交”,推动构建日美与东盟共同制衡中国的战略格局。 这似乎是一种针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地缘战略”外交。
这与 1977 年 8 月福田赳夫首相提出的日本“不做军事大国”而与东盟建立“心心相印”平等关系的“福田主义”大相径庭,反映出日本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结果会适得其反。 据报道,1月 18 日,越南驻华大使阮文诗在纪念中越建交 63 周年招待会上明确表示:包围中国之说很荒唐。 无论是从现实还是从历史角度讲,越南从未有过与日本或美国联合抗衡中国的行为。 越南不会忘记二战前后与日本那段不愉快的历史。 中越双边问题可以通过双边协商解决。[12]安倍访泰期间,泰国上议院议长尼空访华并表示,“泰中一家亲”名副其实。 印尼等东盟国家对钓鱼岛问题希望中日双方根据国际法对话协商解决。 言外之意是认定中日之间存在岛屿领土争议,拜托日本不要再逼东盟选边站。 总之,亚洲要团结不要分裂。正如日本国际政治学者所指出:1977 年的“福田主义”强调与东南亚“心心相印”;现在应该与包括东北亚在内的所有亚洲人都实现“心心相印”。 这应该成为日本亚洲外交的目标。[11]遗憾的是,如今的“安倍主义”也好,“日本战略外交”也罢,却恰恰偏离了这个目标,而且可能越走越远。
( 三 ) 近期安倍对华将采用软硬两手 、 软虚硬实 、 以硬为主的政策 , 今后其会否进一步接受右翼势力和防卫省鹰派的主张值得关注
今后,日本有可能在强化军事硬实力的同时,继续谋求“软突破”,即设法修改战后日本在军事领域自我约束的法律法规。 2013 年 7 月 21 日参议院选举后,若自民党大获全胜,而且联合日本维新会等主张修宪的政党可超过 2/3 以上多数, 安倍内阁必将争取一举实现战后最大的“软突破 ”———修改宪法 。 为此 ,不排除届时安倍内阁在钓鱼岛问题上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立场和措施,一些阁僚集体参拜靖国神社,利用中方强硬言行煽动日本国内民族情绪,形成支持修宪的国内氛围。
安倍执政期间,日本右翼和自卫队鹰派势力将增大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日本原自卫队统合幕僚学校副校长川村纯彦称:一旦钓鱼岛被中方占领,日本在美国军事介入前必须单独应战。在左右作战胜负的空战方面, 日本航空自卫队拥有可以在钓鱼岛周边凌驾中国空军的军事优势,将造成中国继续作战的困难。 在海战方面,从舰艇战斗力、水兵训练、情报指挥通信管理能力等看,日本海上自卫队对中国海军具有压倒优势。 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反潜作战能力是中国在钓鱼岛周边海域作战的软肋。 只要日本潜水艇能够切断中国的海上补给,中国就不可能持续进行钓鱼岛的实效统治,终将被驱逐。
川村认为: 中国核潜艇一旦进入太平洋深海和南海, 有可能对美国构成第二次核打击力量,抵消美国的核威慑。 因此,日本要倾全国之力打造保卫钓鱼岛的防卫体制,与美军共同巡航,防止中国控制南海。[13]
日本其他一些对安全、外交决策有影响的人也主张:日本为防止中国对钓鱼岛采取行动,要在钓鱼岛部署自卫队,同时坚持与美国的同盟关系;[14]日本要与“专守防卫思想诀别”,把保卫主权线改为“保卫利益线”,采取“战略守势、战术攻势”;修改宪法第九条;修改无核三原则,允许运入核武器;对中国采取“远交近攻”战略,为弥补同中国的实力差距,通过多边联手对付中国;强化海空军力和水上与空中的打击能力,创建海军陆战队,建设航母部队;提高情报能力和网络攻防能力;为把中国拦截在第一岛链,在强化日美同盟的同时,与东盟各国海军相互配合,实现共同训练常态化;为防守第二岛链,与日本曾经统治过的南洋诸岛强化关系,建立海上自卫队的军事合作港口,确保海上自卫队随时可以进驻南太平洋;[15]日本要在增加海上保安厅装备和人员的同时,大幅增加防卫费,采取新的立法措施,日美在东海、南海联合巡航,部署美军鱼鹰战机;[13]日本作为海洋国家,加强同海洋国家、半岛国家的战略联手,共同对付中国;[16]日本要从“普遍价值”角度,提出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外交,以赢得世界各国支持,共同“对抗中国的霸权行动 ”;[17]为建立“对中国的软包围”,与印度、澳大利亚、东盟等国建立并扩大“ 有志者联合 ”, 甚至可以根据 “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 的兵法 , 可从战略上考虑与俄罗斯 、 中亚各国的关系。[18]从安倍执政后的一系列动向看,上述某些主张已被采纳或今后有可能被采纳。
此外,日本右翼反华势力还主张利用“无限量化宽松政策”促使日元进一步贬值,造成在华日资企业大举撤资。 以此“形成在华外资撤资引发中国失业激增与中国国内暴动的恶性循环”。然后在 2013 年 7 月参议院选举后改组的新内阁成员全体参拜靖国神社,以此刺激中国,造成“中国全国难以控制的暴动局面”[19]。
这已涉嫌鼓吹颠覆中国,可谓居心叵测。其逻辑是建立在中国的反日游行主要是中国国内矛盾造成的,所以要加剧这一矛盾。 这完全是日本右翼的一厢情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