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怎么看党员干部形象

新时期,怎么看党员干部形象

王成喜 画

阅读提示: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领导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在发生着变化。干部形象如何,往大处说决定着事业兴衰、人心向背,往小处说影响着社会风气。所以,形象无小事。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十项规定,处处彰显出通过转和改、树立新时期干部队伍形象的良苦用心。

怕一旦亮出身份,会被偏激的网络舆论场所裹挟,有理说不清;怕一旦亮明职衔,会在讲究公开透明、平等交流的氛围中,失去权力的威严,失去官员形象的神秘感

这是现实中对比强烈的一个现象:当各级领导干部的图像、声音、活动等,频频见诸报刊要闻版、亮相于电视黄金档时,在大众舆论场的另一端——网络,却鲜见他们活跃的身影。“穿着马甲的深度潜水者”,是网民送给他们的另一个称谓。

当下中国,客观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传统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构成的“主流媒体舆论场”,以严肃正统的身份,传递党的声音,宣示主流价值;另一个是依托于现代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通过BBS、QQ、微博等工具,纵议时事热点,表达个人诉求。随着个人电脑、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民间舆论场”正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人们发现,面对两个舆论场,官员们的态度不一样。就媒体形象而言,作为公共政策的决策者与实施者,领导干部永远是“聚光灯里的焦点”。而就网络形象而言,他们大多隐退到幕后,或只浏览不发言,或只“潜水”不“灌水”,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其实,在数量庞大的网民队伍中,官员网民不在少数。但是,在活跃的网民群体里,却只能依稀看到几个熟悉的官员身影,蔡奇、郑继伟、伍皓、廖新波……“不是我们不上网,也不是我们不发声,我们不过是‘换了个马甲’,不愿也不便在网络上公开亮出自己的官员身份。”一名基层官员的大实话似乎道出了大多数领导干部的心声。

为何触网而不亮相?仔细分析,缘于一个主观预设的“怕”字。怕一旦亮出身份,会被偏激的网络舆论场所裹挟,有理说不清;怕一旦亮明职衔,会在讲究公开透明、平等交流的氛围中,失去权力的威严,失去官员形象的神秘感;怕一旦高调现身,会陷入无谓的网络论争,有悖低调为官要求,甚至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身陷网络漩涡……的确,在网上亮明身份,就像身处玻璃屋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尽入网民眼底,稍不留心,网络监督尤其是微博的裂变式传播效应,就会让一些看似细小的事儿迅速发酵成高热度的公共舆论事件。加上网络的碎片性和部分网友的“哄客心态”,对涉事官员来说,无疑就成了一场“舆论突袭”。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