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换种眼光看网络,潜藏在一些官员身上的“实名担忧症”、“身份焦虑症”、“微博恐惧症”、“躺着中枪症”等,纯属多余。“惧网心理”的产生,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网络上流淌着的扶正祛邪的正能量。
敢亮身份就是一种廉政倒逼,一种形象展示,一种自我保护。透明利于防腐,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远的不说,正因为有了“网友曝”,隐藏在暗处的“表哥”、“房叔”才得以纷纷落马,从而对更多“欲伸手”的领导干部敲响了一记警钟。网络反腐,依靠的是网友对不良官员的揭丑,就效果而言,是一种被动的反腐行为。如果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敢于在网络上主动亮出身份,可能带来的另一种效果是:那些明智而有远见的官员会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网友的“显微镜”下,把因缺失监督而极易生成的权力腐败装进制度的笼子里。
对执政者而言,学网知网懂网用网,是互联网时代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否网上交朋友、网下听民意,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作风、联系群众成效的一种检验。在崇尚平等、透明的互联网海洋里“游泳”,官员们必须学会与网友平起平坐、“坦诚相待”。不能官腔十足,不要高高在上,不可以权压人,不敢胡乱伸手。在网友目光形成的无形压力下,官员们自然会注意自身形象,少说官话套话,平等与人交流,切实改进作风。
网民熟悉的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拥有微博粉丝620余万,他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如果领导干部不想OUT,就该上网开微博,承担意见领袖的责任。”诚然,承担网络意见领袖的责任,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也考验着领导干部的忠诚与底气。与其“潜水”不作为,不如浮出水面,主动作为、大胆有为,打通两个舆论场,激活社会正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干部树立良好网络形象,不仅是党的事业发展之需,也是为官从政的应有之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