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有争议的北方四岛。
日俄领土争端第二轮交涉
苏日之间有关北方领土的第二轮交涉始于八十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戈尔巴乔夫的缓和政策促使日苏之间再次启动了有关北方领土等遗留问题的谈判。当时,苏方主要目的是希望日方首先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然后再解决外交层面的问题。但是此时处在泡沫经济巅峰之上的日本政府底气十足,坚持“政经不分开”的原则不肯让步。双方的外交磋商从1986年开始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为止,这一阶段的外交工作促成了戈尔巴乔夫1991年4月访日的实现。在戈尔巴乔夫和日本首相海部俊树于首脑会谈后发表的声明中,苏方答应首先实现1956年苏日共同宣言的精神,既先归还尺舞和色丹两岛,并同意将択捉和国后两岛纳入到争议领土谈判的范围中去。由此,日本利用苏联末期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弱势,强化了己方的立场,终于取得了对苏外交的一个重大成果。就在戈尔巴乔夫访日成功之后4个月,莫斯科爆发了震惊世界的“8.19”事件。没过多久,作为世界两极之一的苏联成为了历史名词。
在苏联处于最后几个月的激烈动荡的时候,日本政府内部围绕着对苏以及对北方领土的政策,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就以外务省而言,当时主要有主张不要节外生枝的保守派、主张采取主动的激进派和主张“如果苏方承认北方四岛主权在日,则归还的具体时间、方式和条件可以慢慢商量”的稳健派。最终,稳健派的主张为日本政府所采纳,不过这也成为至今为止日方“四岛一起归还”主张的源头。对此的一个明证是,日本外务省从1993年发行的那一班《我们的北方领土》的小册子开始向公众申明“四岛一起归还”的原则。也就是说,当前日本国内要求归还四岛的民意基础,构筑于1993年之后。
从1992年开始,随着苏联的解体,北方领土的交涉对象从苏联变成了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
1993年10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期间,细川护熙政府试图在俄日首脑峰会中促使叶利钦明确承认戈尔巴乔夫在91年访日时答应的条件,即先根据1956年共同宣言精神归还尺舞和色丹两岛,然后签订日俄和平条约,再展开有关択捉和国后两岛的谈判。
可是,叶利钦仅仅在天皇晚宴中表达了对“西伯利亚战俘”一事的歉意,而没有在领土问题上松口。这是由于,当时叶利钦刚刚在“白宫事件”中用武力镇压了苏维埃的反对派,国内局势仍然动荡不安,此时让他在敏感的领土问题上让步,无疑是日方在外交上的欠考虑。叶利钦表示,尽管他同意戈尔巴乔夫和海部俊树达成的“以立足于历史和法律,在两国一致意见下缔结的外交文件为基础”进行领土谈判的原则,但是这不等于他承认马上将四岛归还日本。
此后,俄日关于领土问题的交涉再度陷入到了停顿状态。直到2001年3月,俄日伊尔库斯克首脑峰会的时候,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和日本首相森喜朗在“伊尔库斯克宣言”中才正式承认了戈尔巴乔夫、海部会谈中所确定的原则。普京在北方领土问题上向日本表示让步,源自于在2001年的时点,他刚刚从叶利钦手中接到权力后不久,面对这诸如车臣战争和美国压力的诸多挑战,所以他将日本的经济援助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这才有了日本在2001年伊尔库斯克会谈中的“外交胜利”。
然而,随着普京在俄国权力和民意基础的日渐巩固,俄方在领土交涉上的“让步”也就到此为止了。俄国政府在2006年宣布了对南千岛群岛的开发计划,决定在15年内向当地投入508亿卢布的资金,全面建设当地的基础设施。于是乎,在90年代苏联刚刚解体时,那些一穷二白一心想拿日本援助的当地俄族居民(当时有8成当地居民支持将四岛归还日本)此时已经完全没有了用土地换取金钱的想法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俄日之间有关领土问题的交涉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意义。
关于这一点,日本的政治家和官僚们恐怕也并非没有认识到,只是在被他们以及他们的前辈在90年代以来煽动起来的“归还四岛”的民意浪潮之下,任何在公开场合松口的表现都会不可避免地沦为政敌攻击的目标。这也就是,这个问题此时此刻还不断地困扰日本政坛的原因。至于说,安倍在上个月委托伊尔库斯克会谈时的当事者森喜郎前往莫斯科与普京协商在安倍4月份访问俄罗斯时重新开始领土问题协商的做法。其实际用意则在于在俄中合作再次进入高速发展轨道的时候,竭力离间俄中之间的紧密关系,以缓解目前因为日中关系恶化所带来的压力。
诚如《产经新闻》近日的一篇评论习主席访俄的社论所主张的,安倍必须尽快行动在俄中之间打进一个楔子。笔者以为,这种完全没有诚意的,纯粹是一时利用俄罗斯的行为,其结果恐怕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今天的日本政治家在关乎主权尊严的领土问题上,沦落到只能操作一些小动作的地步,也着实令人感到唏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