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李克强总理与清洁工拉家常

有感于李克强总理与清洁工拉家常

3月27日至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到江苏、上海考察。27日下午5点多,在江阴市新桥镇,李克强考察了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与围拢来的群众握手并与清洁工拉家常,询问他们户籍、就业、住房等情况。得知他们进城变成新市民,生活比过去更好了,李克强欣慰地说,小城镇能够就地就近聚集人口、吸纳就业,是统筹城乡的重要关节点,要在优化布局中打造更多有活力的小城镇。(3月31日《人民日报》)

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第一次出行,向来受到社会公众与媒体舆论的广泛关注,其目的地选择在哪里,发表哪些讲话,也往往传递出特别的意义。李克强总理就任后的首次外出考察第一站选择了江阴市新桥镇,体现了中央对城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他指出,小城镇生活成本低,更加便利,但也存在留不住人等问题,未来要加大对小城镇的建设力度,增强吸引力。而其这次出行不封路,在新桥镇与群众一一握手,并与清洁工拉家常,让我们如沐春风。

领导干部视察调研,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作为新任国务院总理,第一次外出考察,便一头扎进群众之中,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一贯的平易近人的亲民作风,就在与普通群众手拉手、唠家常的瞬间,官民平等、党群连心得到了彰显和升华。“总理好”、“大家好”,质朴无华的问候声中,饱含温暖与信任。这样的场景十分感人,同时也是对各级各地领导干部的鞭策,那就是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与群众面对面,多与群众拉家常,多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化解民忧。官者,仆也。我们的各级干部就应紧跟中央的步伐,淡化“官念”、去除“官味”、放下“官架”,俯下身子,放低身段,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当好人民公仆,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和亲近,千万别把一个“官”字看得太重。对此,那些成天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们,应该很好地反思一下。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新任大国总理,第一次外出视察,就将目光投向最基层、最底层,并且与群众相互握手,彼此问候,互拉家常,见证了以民为本的家国情怀。而早在主政辽宁期间,在前往棚户区调研时,李克强会专门掀开垃圾箱,从丢弃的垃圾来判断居民的生活境况。他曾向居民承诺:“现在你们的房子都是东倒西歪、破破烂烂的,等我下次来,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住上楼房!”之后,“要住房,找克强”成为一句民谣在辽宁流传开来。其实,李克强翻的不是垃圾箱,是民生。将心比心,体恤民情,一路走来,李克强的亲民情怀也成为媒体的“聚焦点”。“你们为了过上好日子,在外打工不容易。我也当过农民,懂得你们的辛劳。我在政府工作,也是给你们打工。”2013年春节前夕,李克强在内蒙古考察期间来到包头火车站,看望返乡农民工,对他们说了这番话。“将心比心”的关怀,不仅温暖了旅途中的农民工,也引来了社会舆论的热议和赞许。“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体恤民情始终是李克强的思想底色,“万事民为先”也一直是他坚定践行的执政理念。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李克强自担任国务院总理后,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维、新举措。如何迅速将有关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是新一届国务院的当务之急,也是各级各地党委政府的神圣职责。李克强总理在就任总理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便奔赴基层调研视察,体现了迅速抓落实的精气神,而在调研过程中,不封路、不封园,与群众直接面对面,是对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和最好示范。由于不封路不封园,3月27日他的所到之处成了小镇村民镜头里的风景。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南方视察到李克强总理的外出调研,都身体力行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可以说都是生动的垂范。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中,有些干部下基层习惯于蜻蜓点水,满足于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车窗看一看,不深入基层调研,不倾听群众呼声,就匆忙提要求、提意见、拍板子。这种调研只能是走过场、搞形式而已。鉴于此,中央多次出台相关政策与制度保证基层调研取得实效,确保不走过场,这次总理出行更是率先垂范,为广大领导干部的基层调研树立了榜样。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李克强总理与围拢来的群众握手并与清洁工拉家常,看似很普通很平常。但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亲密无间、鱼水深情。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画面,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群众需要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够像李总理这样始终将人民装在心里,始终与群众手拉手、心贴心、情牵情,同圆“中国梦”。(倪洋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