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成功秘籍:好马也吃回头草

李鸿章的成功秘籍:好马也吃回头草

在晚清政坛上,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知名度极高的人物。这两个影响了近代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军政重臣,人们都知道他们是靠军功起家,后来又都封侯拜“相”,但许多人不一定知道,他俩既是师生,又有宾主关系,因为李鸿章不仅师从过曾国藩,而且做过曾国藩的高级幕宾。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李鸿章曾经做过曾国藩的政治秘书。

清朝的地方官员不仅都有幕友,而且这些幕友有高低之别。在总督、巡抚幕府工作的,可称之为高级幕友;在中下级衙门工作的,便是一般的绍兴师爷。高级幕友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幕主策划、办理军政要务和起草奏折文书等。将他们中的这部分人称之为高级政治秘书,是比较恰当的。被史家称为“幕府人才,一时称盛”的曾国藩幕府,是晚清最著名的幕府。曾国藩回湖南带兵打仗后,延揽聘用了一大批高级幕友,近代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李鸿章、李瀚章、李元度、郭嵩焘、丁日昌等,都在曾国藩幕府工作过。

曾国藩的幕友虽然可以分为好几大类,但就其工作性质来讲,其中又以治文书章奏和策划、办理军政要务为首端,其办事机构类似于如今的秘书处。它不仅在曾国藩幕府中居于首要地位,而且是整个幕府乃至湘军的神经中枢,曾国藩对上级的报告,发给下级的指令,前后左右的联络协商,内部关系的调整等等,都通过这个机构运转处理。据史家记载,在上奏折这件事上,曾国藩是极为倚重幕友的,凡是比较重要的奏折,曾国藩都是吩咐幕友分头起草,然后从中选定一份作为修改定稿的蓝本,经过自己精心雕琢之后,才作为正式文本发出去。从曾国藩两江总督府上呈清帝的奏折,不仅数量惊人,而且全都关系到国家军政要务的核心内容,所以这些奏折有“天下第一奏折”之称。仅书写奏折一项,任务就十分繁重,加上其他公私文书的撰写,曾幕的文字工作量有多大,也就不言而喻了,没有一批公文高手专司其事,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文章才学极为赏识,所以李鸿章在曾幕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帮助曾国藩起草奏折等公私文书。

李鸿章到曾国藩幕府充当幕友的时间为咸丰八年(1858)十二月到同治元年(1862)三月初之间,前后三年多些时间。但中间李鸿章负气出走了大半年,所以他实际上只在曾幕工作了两年半不到。两年半时间虽然非常短暂,但对于李鸿章来讲,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是这段非同寻常的从幕经历,才使得早想建功立业却屡遭挫败的李鸿章时来运转,福星高照,其一生事业也因此“隆隆直上”,到后来几乎与曾国藩“双峰对峙”。可以这么说:这两年多既是李鸿章人生命运的重大转折点,又是他日后能够独立经营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的一个非常难得的契机,而所有这一切又都与他能够有幸充当曾国藩幕友、得到曾国藩高度赏识和鼎力推举分不开。

纵观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宾主关系,大致可以分为结识、雕琢、欣赏、出走、重用五个阶段。

一、与曾国藩的关系渊源

李鸿章,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安徽合肥东乡人(今安徽肥东)。李鸿章少年聪慧,六岁入家馆学习,后来又拜合肥名士徐明经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三年(1843),李鸿章奉父命入京参加乡试,次年顺利中举。二十七年(1847),又考中丁未科二甲进士。李鸿章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其中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可谓豪气万丈,志向非凡,因而为世人所传诵。他还以诗言志,表达了“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的强烈愿望和好进之心。入京后,李鸿章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不仅遍访了安徽籍在京名人,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而且因为父亲与曾国藩是同科进士,两人交情又很深的关系,李鸿章与其兄李瀚章便以“年家子”的身份投靠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

从此以后,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日夕过从,讲求义理经世之学”,而且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应付科考的八股文技巧,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李鸿章考取进士在翰林院学习任职期间,仍然经常向曾国藩请教问题。在丁未科进士中,曾国藩特别器重李鸿章、郭嵩焘、帅远燡、陈鼐四人,称他们为“丁未四君子”。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杀进湖南,在家守制的曾国藩奉命帮办团练。第二年,李鸿章也被征调回安徽老家,先后在吕贤基、周天爵、李嘉端、福济等人幕府工作,协助他们办团练。几年下来,本想有一番作为的李鸿章却被太平军打得一败涂地、无家可归,落魄潦倒、走投无路之际,他想到了自己的老师曾国藩,于是千里迢迢来到江西建昌(今江西省南城县),投奔曾国藩大营。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